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南京医科大学:体外“养骨头”初获成功(图)

作者:田天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融合3D打印和干细胞技术

南医大体外“养骨头”初获成功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田天)从兔身上取出干细胞,放在3D打印出的支架上,在体外经过4周的培养,再接种至裸鼠皮下培养,最终可以长出所需要的软骨组织。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骨科姚庆强博士介绍:“未来,我们有可能用这种技术完成人体的组织缺损修复。” 该研究由江苏省数字医学学会主任委员、南医大王黎明教授领衔。

“我们已经能够应用这种技术‘制造’出兔肩关节,这为软骨再生和修复提供可能,目前,这一研究在国内骨科领域领先。” 下一阶段,研究人员将在猪身上进行相关实验,一步一步与人体机能组织接近。

姚博士介绍,干细胞号称“万能细胞”,在一定条件的诱导下,它们可以分化成包括骨骼细胞在内的多种功能细胞。而研究团队所用是间充质干细胞,它们存在于骨髓血之中,能够分化为软骨细胞,就好像“装修队”。

软骨体外培养,需要以3D打印技术制造出 “脚手架”——支架,在支架内富集骨髓血,并使用特定的方法诱导其中的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并不是所有结构3D打印支架都适合该种方法的软骨生长。团队通过对比,最终选择了具有方形孔蜂巢状微结构的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PCL-HA)支架。因为在培养的时候,骨髓血能够更好地与此种方孔支架结合,其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支架中保留、生长,微小的蜂巢孔洞也有利于细胞生长过程中的营养交换。

姚庆强进一步介绍:“这种支架有利于特定的干细胞生长及依附,在特定的培养体系诱导下,不需要专门提炼间充质干细胞,只需将骨髓血放进支架,能长成软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会很好的留下,成长为我们所需要的软骨。”

同时,支架在培养过程中大小稳定性强,优于常规生物可降解支架。其在培养完成接种至体内之后,在2年左右的时间内缓慢被人体降解。在降解过程中,细胞能够及时生长填充支架降解产生的空间,成长完成之后稳定性强。

目前附属南京医院骨科掌握的技术已经能够做到:从自体身上取下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自己的干细胞“养成”软骨,这就避免了异体接种的免疫排斥反应、携带病毒、潜在致癌可能性等缺点。而且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所需软骨的形状,在经过培养之后,长成的软骨大小与所需无异。

姚庆强说:“3D打印与组织工程的结合,将带来个体化植入物制作及组织工程技术的革命,将极大促进器官移植、组织修复重建及再生医学等多学科的进步。”

培养前的空白支架

培养后的空白支架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