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新形势下,民办教育如何突围发展?

作者:李 旭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新形势下,民办教育如何突围发展?

——来自江苏省教育学会民办教育专委会学术年会的报道

■本报记者 李旭

1月16日至17日,江苏省教育学会民办教育专委会2014学术年会在苏州召开,来自专委会会员单位的相关学校董事长、校长等100多位代表会聚一堂,共同探寻新形势下民办学校的发展路径。

走特色发展之路

“民办教育发展如何突围?首先要反求诸己,立足特色,增加自身的发展力量。”江苏省教育学会民办教育专委会理事长王军在会上指出。当前,我省民办教育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不少学校依靠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了当地乃至省内外颇有影响的模范学校。在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周德藩看来,高质量办学是民办学校得以生存的底线,而特色化是民办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决定了学校能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能否满足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有需求,就意味着有市场。”

做优质、有特色的民办教育,是当下很多民办教育家共同的发展呼声。然而,针对每个具体的地区、学校和环节应当如何进行定位,仍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和摸索。会上,苏州枫华国际学校“东西方高度融合的特色课程”、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民族器乐艺术的大力传承”、赣榆华杰双语学校“文明礼仪、特色体育和书法”、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大课程、小课堂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造”、海门中南国际小学“传统精粹文化的实践”的交流展示,带给与会者诸多启迪与思考。

人才困境亟待破解

“民办学校的优质、特色化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瓶颈,人才困境首当其冲。”王军指出,近年来,由于师资力量匮乏、人才结构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使民办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一些民办学校在办学之初,用高薪聘请教师,吸引了一批优秀教师,这让不少学校发展得很快,但在实行绩效工资之后,公办教师待遇明显提高,教师流动迅速形成了一波‘返潮’。”

公办民办教师待遇悬殊、民办教师发展通道狭窄,使得民办学校的人才引进难上加难,大多民办学校校长对此都深有体会。“民办学校的优秀教师、校长很难享受到公办学校同等水平人员的待遇和荣誉。”一位民办学校校长坦言,“同样是教师,民办教师属于‘企业编制’,各种福利待遇依靠学校自身的经营状况,没有切实保障,处于明显劣势;而公办教师属于‘事业编制’,不但工资待遇有国家财政拨款保障,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都享受政策倾斜。”

人才引进不易,人才流失问题也难以缓解。一位参会的民办学校代表透露,该校在创办之初,招揽了大批骨干教师,长期以来也在不断挖掘和培养年轻教师,但优秀教师流失的现实让他们颇感无奈。他告诉记者,该校去年有4位教师获得省辖市青年优秀教师称号、3位教师获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然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中有3位教师都离职了。“他们都是年轻教师中的佼佼者,学校投入了很多精力对他们进行培养。”他惋惜地说。

教师是民办教育的发展根基。为此,王军呼吁,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给予民办学校教师更多的发展机遇与发展通道,赋予民办教育更多的生存空间。

凝聚合力,抱团推进

截至2013年底,我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2717所,占全省学校总量的18%;民办学校的学生约182万,占全省在校生总数13%。从总体上来看,我省民办教育数量大、种类多,已经初具规模。但与会代表认为,民办学校分布面广,各自的力量还很薄弱。要实现突围,必须加强民办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凝聚全省民办教育的合力,共同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公办学校拥有强大的教科研指导机构和服务平台,而民办学校在这方面的力量还很薄弱。”王军表示,“因此,我们正在考虑借助公办资源,建立相应的平台机构,使公办学校的优秀教科研成果能够与民办学校对接。”

他还透露,按照初步设想,民办教育专委会将成立民办教育发展研究所,组建评估、课程、管理三类专家团队,整合省内外的专家资源,贴近民办学校的发展需求,提供高效服务。

民办教育必将迎来春天

“历经30年的发展,我国民办教育已从‘公办学校的有益补充’到‘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如今成为‘国家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年会上,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秘书长方建锋指出,“要真正将对民办教育的鼓励和支持落到实处,还需要大量的工作。”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部分教育法律修正草案,明确了“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有关人士透露,实施分类管理之后,学校法人属性等问题得到破解,法人登记、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产权归属等方面将形成差异化的政策体系。这对于民办学校的投资者和办学者而言,无疑是利好的消息。

民办教育在我国只有30年的发展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史相比,尚属“新生事物”。在交流发言中,不少与会代表都表达了这样的信念:“所有问题都是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民办教育一定会迎来它的春天。”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