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南京十三中:让教育现代化之树枝繁叶茂(图)

作者:汤雯 发布时间:2015-11-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屠桂芳带领记者们参观校园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记者 汤雯)2015年10月19日,一个阳光和煦的秋日上午,记者跟随全国各地的网络媒体走进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围绕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实地探访。

进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高大的梧桐树,校长屠桂芳介绍,十三中始建于1955年,是南京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完全中学。学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的办学理念,高质量立校,宽视野办学,呈现出数字化、研究型、人文见长、个性突出的办学特色。

这样一所现代化教育名校,在当前社会转型、教育转轨的新环境下,面对教育现代化这一课题他们有着怎样的思考和行动?这些问题带着我们一步步的去探究这座以开展“大树下读书”为标杆活动的品牌学校。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状态,基点是学校的数字化

走在古色古香的教学大楼里,多姿多彩的数学文化长廊为学生开启了一座博大精深的数学知识宝库,从抽象的概念到直观的图形,从复杂的理论到简单的数字,从晦涩难懂的知识到生动活泼的影像,这里已成为一片玩转数学、品味数学、享受数学的天地。

走进学校的通用技术实践室,高三(8)班的桑明义正沉浸在自己的机器人世界里,他的通用技术老师居月霜告诉记者,桑明义平时不善言辞,爱动手,在很多机器人比赛中都获过奖。当记者问他怎么高三了还有时间过来研究机器人,他只是简短的说到:“因为兴趣,第二也是为了放松一下,提高学习效率。”这样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已成为学生动手动脑、提升素养的乐园。“学生在这里很快乐,对他们的主课学习也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很多学生为了能多上一会机器人课,会在主课学习的时候更注重效率!”居老师告诉记者。

高三(8)班的桑明义同学给记者们演示自己的小发明

与此同时,学校还利用数字化进行教学管理。学校新型选课系统和学生电子学习档案,实现了面向学习状态的评估和管理自动化,构建开放、互动、共享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积极整合开发新型数字化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个别化的学习需求。

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在最大程度上辅助和服务了教育教学,提升了现代化办学的品质,让这所历史名校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关键在于课程改革

课程现代化是学校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十三中自主开发了经典研读、篮球公园、演讲辩论、微电影创作等49门精品校本课程,打破班级和年级建制,由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校园随处即课程,课堂之大无处不在,老师们骄傲地介绍:“十三中的课堂是明城墙,是玄武湖;在北极阁上,也在樱花树下,在曾公祠里,也在先锋书店……”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大手笔,从“青春·明月·梦想”大型月光诗会到“大树下的古风新唱”再到“石榴花开”戏剧节轮番隆重登场,50多个学生社团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同学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丰富情愫。这些课程当日虽无缘一见,但听到介绍心灵无疑是受到了激荡,思想无疑是受到了启发:那样厚重的课程,每个老师和学生都经历了一次次生命的成长。

记者们被学生的木雕作品所吸引

在学校的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我们见到了著名的十三中经典夜读小组的导师——特级教师曹勇军。谈到经典阅读小组从最初的3个人,到现在的一百多人,曹老师禁不住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谈到为什么要坚持做这件事时,曹老师说:“许多孩子们到了高中,除了试卷和练习册,早已不知阅读为何物,早已不知精神追求何在。阅读可以驱散急功近利的精神雾霾,老师是帮助孩子做梦的人。于是,我便组织了这个跨年级、跨班级的经典夜读小组,想带领一帮热爱阅读、也有精神追求的孩子,去亲近经典,发现真理,探索人生。”现在,曹老师的理想开了花,孩子们的理想萌了芽。

十三中经典夜读小组是十三中课程建设的一个缩影,他们深深根植于满足学生的成长;广泛通融与各个学科领域;实实在在和生活相结合;激励不断超越创新。这是一种能够自己供给养分,不断自我完善的课程体系,所以生机勃勃、枝繁叶茂。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思想,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以技术进步、课程改革为其突出特征的,但仅仅做到现代化还不够,为人服务才是其本质。

“十三中拥有一支勇于担当、勤于超越、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队伍,汇聚了教育行业的精英和翘楚。” 屠桂芳校长介绍,十三中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制定了发展目标和计划,并安排专门的导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精细化的督促指导,指导老师的课堂永远打开大门,青年教师随时可以学习借鉴先进成熟、风格各异的经验,不绕弯路,成长很快。指导教师的考核以青年教师的成长水平来衡量,这样老中青三代教师互相促进,往往一个教研组每个老师都是大大小小各个级别的专家。

在这样一套完善的教师培养考核机制下,学校目前有特级教师6人,教授级高级教师5人;市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32人,市学科中心组成员24人;具有硕士学位86人,博士学位2人;专职外籍教师14人。教师独立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三十余项,教师每年在国家级省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各类专著5部以上。

同时,为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学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长期合作,开办国际课程,加强中西文化交流。2004年,十三中与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联合创办“南京中加邦德国际学校”,创下了连年100%升学率、名牌大学录取率达80%的业绩,成为十三中又一金字招牌。。目前,学校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的名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年有100多名学生出国深造。

学校还注重特长生的培养,各个学科基地的一张张奖状证书和体育荣誉室的一座座奖杯就是最好的见证。学生每年在省级以上各项大赛中获奖三百多人次;《赤兔之死》《伤心儿女》《园林·人生》《蜕》等一篇篇影响全国的高考满分作文如雨后春笋,刘冬阳、张抒、曹文君等少年作家脱颖而出;学生身体素质检测名列南京城区第一,田径队连续20年代表江苏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获得两次团体总分冠军和多次二三名,体育舞蹈队八次蝉联江苏省体育舞蹈锦标赛总分第一名,全国啦啦操竞赛中学组花球舞蹈一等奖等。

学校同样关注全体学生的精神成长,同学们都说“十三中大概是听讲座最多的学校了”。校园里、走廊上随处可见大师们演讲的宣传海报,听大师讲座,与名人交流,已成为十三中师生的生活常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也是十三中师生最幸福的事了。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