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心中“一亩田” 种桃种李种春风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3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心中“一亩田” 种桃种李种春风 

——探访南京行知基地侧记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李月昭)作为江苏乃至这个时代公认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践行者,从教35年的杨瑞清心里始终有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这亩田,就是他的行知基地。     

12月24日,来自印尼的师生们在长江边合影

    都说杨瑞清办学接地气,但随着基地的长足发展,杨瑞清的想法越来越高大上了,他近年来的教育理念是“共享行知教育,共建世界学校,共育地球公民。”  

    “行知基地为华文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十二月的校园里,土地湿润松软,树木秀丽挺拔,静谧之中蕴蓄着生机。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站在一垄红薯地边为我们描摹这里的四季:春天的青青茶园、夏天的十里荷塘、秋天的遍地金黄,冬日的缕缕梅香。“这片红薯地也有故事,是世界各地的学生接力种植起来的,新加坡的学生翻地,德国的学生栽苗,韩国的学生浇水,英国的学生松土,中国的学生采收…… 

  不久前,来自“一带一路”21个国家的63名青年刚刚慕名而来,来行知基地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采棉花、学茶道、品“Chinese food”,对于这些来自中东国家的年轻人都很新鲜,“茶道教室里他们学着中国人的样子,谈笑风生,互相敬茶,不亦乐乎。杨瑞清说,过两天,印尼的孩子们还要来,今年接待了885位外国师生,境外接待基本进入尾声了。 

  1994年挂牌成立以来,行知基地已经接待各地学生二十多万,其中境外学生八千多。2007年,行知小学被国家汉办认定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高度评价,学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体验自然,是教育方式的创新,也是华文教育方式的创新,行知基地为华文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十年前种下这片小树林的时候,杨瑞清的想法是,等这些树长大了,孩子们就有课桌椅了。如今,这片树林成了小客人们最爱玩耍的场所。   

  稻田很宝贵,荷花很宝贵,方圆百里的大山就在我们脚下 

  如今大名鼎鼎的行知基地,当年是杨瑞清“面壁十年图破壁”的一桩巧思。乡村学校留不住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一度走入困境。杨瑞清说,越是这个时候,越能体会陶行知先生的理念,越是要知行合一地干起来,虽然我们没有高级的仪器,但是我们的资源很宝贵,稻田很宝贵,荷花很宝贵,方圆百里的大山就在我们脚下。 

  1994年对他,对行知小学来说都是个转折。那一年,杨瑞清和同事们创建了行知基地,初次尝试利用乡土资源,让城里的孩子来学习农事。采茶叶、刨花生、喂牲口,夜晚的星空和篝火,吸引了许许多多城里的孩子来体验乡村生活,我们还准备了一块荒地,每一批学生来,我们都教他们尝一尝使用大铁锹的滋味,把地翻一遍。 

  杨瑞清巧妙地把学农活动设计为三类课程,一类课程叫“体验农村生活,粗茶淡饭,夜半行军,野外生存,我们组织几百个孩子在山脚下的水库边吃一顿饭很方便,很少有地方能组织起这样大规模的野炊活动。一类课程叫学习农村科技,在杨瑞清看来,了解这些种植的、养殖的、气象的、昆虫的、岩石的,在农村伸手就能摸到的科技,“是一个非常迷人的过程;还有一类课程,叫了解农村建设,组织学生走村串户,了解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农民怎么办工厂,农民怎么出去打工。很多城里孩子表示,来行知基地活动,对他们触动最大的是走访农民。农民的淳朴和善良,农民的疾苦和希望,使他们感动,让他们思考。金陵中学的一名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总结中写道:“以前我们总是强调社会要为我们做什么,现在该是思考我们为社会做什么的时候了;如果我能够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一定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农村。”    

  要让孩子自信、舒展,必须要让他们多和人接触。 

  对城里的孩子,对外国孩子而言,行知基地是诗意的田园,而对农村孩子而言,行知基地别有一番意义。 

  如果没有行知基地的创立和发展,行知小学极有可能在布局调整中被撤掉,也就不可能得到新的经费投入,获得新生。杨瑞清坦言,行知基地为行知小学的孩子争取到了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学条件。但更大的意义在于,行知基地为乡村孩子的成长打开了一扇城市之窗、国际之窗,打开了一道友谊之门。 

  杨瑞清清楚地记得,2005年,基地第一次接待新加坡南洋小学的师生,他让行知小学的学生谈谈感受,有一个孩子说,他们在天上,我们在地上。这句话给杨瑞清的触动很大。很显然,农村孩子缺乏和外国孩子交往的信心。要让孩子自信、舒展,必须要让他们多和人接触。在基地,我们的孩子不断有和城里孩子、外国孩子交往的机会。带着外国孩子去采棉花,去割麦子,教他们辨认五谷,为他们生篝火……让杨瑞清惊喜不已的,是他明显地感觉到农村孩子在这样的交往中收获了友谊,更找到了自信,距离拉近了,自豪感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是好朋友,他们还是小先生。 

  十五年前,杨瑞清邀请到一位农民丁跃生来学校种荷花,如今,丁跃生种出了一千多种荷花,出了四本书,成了南农大的兼职教授,每年有两三百万的收入,成了行知小学孩子的另一本活教材。杨瑞清把孩子们看到的、学到的归纳成四个字,第一个字是,每年五月到十一月,万紫千红竞相开放,当然美了;第二个字是,看到种田也能种得那么富有,生活过的那么潇洒,孩子们非常羡慕;第三个字是,高收入是来源于高科技含量的;第四个字是,有孩子说,丁老师虽然晒得黝黑黝黑的,可是丁老师总是笑呵呵的,这就是。孩子们得出的这四个字,杨瑞清觉得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有人生观、价值观在里头,有理想在里头,有美感在里头。     

  二十多年过去,行知小学已经由当初单轨的村办小学发展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原建设中学迁入行知校园,并更名为行知中学;而行知基地也有了很大的规模,成为独立的全民事业法人单位,杨瑞清的学生、同事刘明祥挑起了行知基地管理中心主任的担子。杨瑞清则开始组建由学校和基地构成的行知教育集团。在集团办学的背景下,基地硬件越来越好,队伍越来越强了,可眼下,新的问题摆在了杨瑞清面前:孩子们学农怎么办?杨瑞清笑言,以前孩子们学农靠周边,现在周边已经是江北新区了。这看起来是危机,但思路转变过来,反而是个机遇,“越是城市化,越要学农,以前是城里的孩子来学农,现在新区的孩子也要学农,周边开发了,我们就向内部挖潜力,校园里有十三亩果园,十一亩菜园,四亩梅园,八亩茶园,还有荷塘和小树林,学农的资源是非常丰满的。”展眼望去,基地门前有条行知路,往东走三公里是长江边国家级湿地公园,往西三公里是大山脚下国家级森林公园,杨瑞清信心满满,他这一亩田,还能种下更多梦想的种子。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