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缪志聪 蒋保华 王艳芳 任素梅
南通市通州区,俗称“南通州”,滨江临海,河道纵横,经济发达,人杰地灵,是闻名全国的“教育之乡”。为擦亮教育这张“名片”,近年来,通州区委、区政府将教育的发展提升到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基的高度,以大手笔高投入为教育创设条件,以“学的课堂”提升教育质量,以“名师之路”挺起教育脊梁,以“艺术教育”丰富教育内涵,走出了新时期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通州路径”。近三年,该区先后通过了江苏省区域教育现代化示范区验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建设的省级和国家级验收。如今,通州的孩子们不仅实现了学有所教,而且实现了学有优教。
教育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
金桥幼儿园是通州城区的一所新建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通州区,这所幼儿园算不上有多么现代,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为了方便孩子们的上下学,通州区政府专门在幼儿园门口修了一条路,还留下了一片绿地和池塘,用作该园游戏化课程建设。在城镇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地方政府如此“舍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014年,通州区全面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系统谋划全区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当年11月,该区又召开了全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大会。会上,区委、区政府明确把教育现代化作为通州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和最大优势。区委书记宋乐伟指出:“全区120多万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科学文化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本途径就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区长陈永红在区政府办公会上强调:“增创通州发展的新优势,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人才资源,最突出的竞争是教育和科技竞争。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通州的现代化,没有教育的大发展就没有通州的大发展。”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刘克勇自上任以来,不仅跑遍了全区每一个镇的每一所学校,还带着职业学校的校长们一家家跑企业、谈合作,致力于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教育现代化的要义所在。近年来,通州区的区划进行了大调整,由过去49个乡镇变成了2015年的11个镇4个街道,新增人口也迎来了历史最低点。为此,通州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学校数量大大缩减,教育投入却不减反增。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州区先后投入11亿元,易地新建中小学12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6所,对城区中小学校进行全面改造,创建了全区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全区教育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说好教育质量提升的“通州话语”
“‘低、小、多、快’学教案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已经成为我校不断转变教师课堂角色、积极探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抓手。”通州区兴仁中学副校长冯建兵告诉记者。在通州,像这样旗帜鲜明地提出课堂教学主张或课堂结构模型的学校比比皆是。如二窎中学的“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金沙中学的“自助式高效课堂活动单”导学模式、张謇学校的“一键式”课堂教学模式、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的“预学、探究、提升”课堂教学模式、通州实小的“多维交互‘我’课堂”教学模式、金沙小学的“学、问、做”课堂教学模式等等。
在通州教育人看来,教育现代化建设,旨归是教育质量的提升。近年来,通州举全区之力推进“学的课堂”“教学协作区”的“双轮”行走策略,培养团队协作共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带得走的学习力,力争在教学改革领域讲好“通州话语”。
这样的格局,与一次调研有关。2009年9月,通州区教育局组织团队进驻基层学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主题调研,结果发现,教师依旧主宰着课堂,讲得多、灌得多,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疲惫、厌倦状态。改造陈旧课堂,让枯燥无味的“教室”变为生动活泼的“学堂”,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2009年9月,通州区教育局明确提出“一中心、八要素、五个关键词”的高效课堂构建框架,即以“学的课堂”为中心,实现“学为旨归,师生和融,教以促学,学因教显”的教学生态:教师做到精致预构、精致课堂、精致诊断、精致考练,学生做到优效预学、高效学习、实效作业、有效拓展。全区学校着力打造以“优化学生的学”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的课堂”主张一经提出,就得到区内众多学校的响应,大家根据自身实际,提出适切的发展路径和个性表达。作为通州区首先吹起“学的课堂”建设号角的兴仁中学,既有供学生上课使用的学案稿,又有供教师上课使用的教案稿,教师把学习的主体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不再满足听、看、记,更多的是自我归纳和总结,以及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在推进“学的课堂”的过程中,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同,“有效拉动区域教学质量整体提高、促进教学质量均衡发展”成为一道难题。从2010年开始,通州区开始构建“教学协作区”机制,以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形成教学结对协作机制。这种协作不是形式上的挂钩,而是指向教学的有效合作,从教学进度的安排到教学质量的抽测,从课堂模式的构建到教学活动的安排,实行全方位联动,实现了团队式发展。
铺就通州教育的“名师之路”
“以前我喜欢自己写文章、想问题,不成体系,也很少和别人交流。后来我加入协会,经常参加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从此获得了强大的内驱力,变得想进步、想成长。”管宏斌是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的一名教师,他口中的“协会”,就是成立于2001年的通州区“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
建设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点。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在通州教育人看来,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标,这个“人”既包括教育的培养对象,更包括教育的实施者——教师。
“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凝聚和带动了通州全区的教师专业发展。成立15年来,协会先后有19名成员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1人被评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83名成员成长为南通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被媒体和同行誉为“通州现象”。
现象背后凝聚的是通州教育人的共识:通过优秀教师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不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影响和推动该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对成员的在岗研修提出了明确要求。拿读书来说,协会要求成员必须根据集体推荐的书目或自选书目,每年精读5本以上有影响的教育专著,同时订阅5种以上的教育期刊。在严格要求之下,每名成员每年撰写的教育教学理论文章达3万字以上,在市级及以上报刊发表的人均达1.5万字。
同时,协会还要求每位成员“真正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研讨,逐步确立起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而经过“打磨”的成员,往往进步迅速、成果斐然。“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协会发起人之一、区教育局原副局长郭志明介绍说:“当初创办协会,是要充分发挥其对全区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辐射带动作用,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教师。”为此,通州区教育局明确要求协会尽量将每次活动安排在学校,让教师尽可能多地参与活动,让协会成员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此举受到广大学校和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
“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名师沙龙、校长发展沙龙、百名好教师评选……一系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让通州教师队伍的素质越来越高,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通州区教育局局长张进荣说:“无论哪一种举措,我们都将其当作一个过程来抓,而不仅仅看结果。”
用素质教育丰富教育现代化内涵
前不久,“童声里的中国”江苏省第四届青少年音乐“小茉莉花奖”声乐大赛颁奖会在通州区落幕。该区“金沙风”教师合唱团携手孩子们同展歌喉,唱出了千千万万孩子心中的梦想。
“童声里的中国”由通州区首创发起,已连续举办7届,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的童谣、童诗、童歌作品5万多件,精选汇编了10余部新童谣精品集。这些散发着童真童趣的童谣,唱进校园,唱进了江苏7000多所学校,滋养了1000多万少年儿童,不仅成为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十大品牌”之一,而且被列为中央文明委工作要点,成为全国少儿艺术活动品牌。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最根本的任务,艺术教育更是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丰沃的成长土壤。2013年,通州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市)”。近年来,该区不断强化管理机制、护航课程建设、强化师资建设、营造审美环境,以艺术教育为抓手,推进全区的素质教育,丰富了通州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2016年1月,一部60分钟的电影《爱在2016》在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校友圈里“火”了,全剧制作精良,校友们评价“有大片风采”。据了解,该电影制作和表演团队均为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师生,这是该校电影制作团队法阑工作室继《我生命中的十五分钟》《我叫张晓波》《馨艺南通州》之后的又一部校园文化力作。
银幕佳作叠现,得益于通州区力推的学校“草根”艺术。为了确保艺术课程开齐开足,通州区各学校以全课程理念为指导,义务教育阶段音乐、美术总课时达到523课时,占总课时的11%。普通高中则按课程方案的规定,开设艺术必修和选修课程。
通州区实验小学将南通传统文化“物化”为一门门课程和一间间特色教室,并专门成立了蕊春“非遗”艺术研习所,开发“非遗”系列校本教材。板鹞风筝、仿真绣、蓝印花布、年画……这些丰富的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儿童美育的重要资源。“目前我校拥有班级社团、年级社团和校级社团103个,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活动。”校长王笑梅说。
“金郊初中借助通州‘小戏小品之乡’的区域优势,开展课本剧和小品知识讲座,由小品表演兴趣班发展到小品艺术社团;二甲中学利用美术教师曹晓峰是南通‘非遗’传统技艺蓝印花布第六代传承人的优势,把家庭染坊作为学校的训练基地,引导学生‘传承、创新、发展’;刘桥小学和李港小学立足全国风筝之乡,在南派民间艺人的指导下传承哨口板鹞的制作技艺,个个会扎能画,人人能放能收……”张进荣告诉记者,通州区各学校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活动,全区拥有古筝、书法、篆刻等450多个校级艺术社团,形成了校校有社团、班班有艺术兴趣小组、人人有艺术活动项目的良好局面。
不仅如此,通州区还结合教育现代化,通过专项拨款、自筹资金、社会赞助等方式,先后投入300多万元为通州高级中学等13所易地新建学校装备音乐、美术、舞蹈等功能室65间;并借助改薄工程,为农村学校添置音响、乐器、画板、画架等音美器材,确保薄弱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工作顺利推进。
为突破艺术类师资队伍建设瓶颈,通州区除内兼、外聘之外,还加大艺术类教师新招比例,仅2015年暑期就招聘22名艺术类优秀毕业生,占该区新招教师的22.2%。同时规定,所有艺术类教师全部到农村学校任教,工作不满5年的一律不得调动。“我们要从根源上破解部分家长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少数校长以学生艺术素养缺失为代价、片面提高文化课考试成绩这一问题。”张进荣说,素质教育对于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今后通州区将着力研究将音乐、美术纳入中考,将其成绩计入中考总分,把艺术教育真正落实到学校的自我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