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无锡梁溪:“智慧教育”重塑教育生态

作者:陈光明 夏茹 发布时间:2016-05-2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陈光明 通讯员 夏茹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优质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共用共享,“时光宝盒”“未来教室”“极客大数据”等应用各美其美、融合共生……在无锡市梁溪区,“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教育”方兴未艾。“这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智慧教育’应用的推广,正在悄然改变着教学模式,重塑着教育生态,也为梁溪教育酝酿着新的成长。”梁溪区教育局筹备组组长李方平说。

  “未来教室”催生“智慧课堂”

  走进东林小学的“未来教室”,记者看到孩子们三五人一组,人手一部iPad,正跟着教师学习如何用数码音乐创作软件为《森吉德玛》重新编曲。“我学会了自己谱曲,太神奇了!我喜欢这样的音乐课。”四年级学生于欣菲难掩心中的激动。

  据介绍,东林小学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数字化自主式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如今,数字化课堂已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5门学科先行铺开。“区教育局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创新,为我们学校添置硬件,优化网络环境,筹建‘未来教室’,这为我校建成江苏省‘e学习’试点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校“未来教室”项目负责人杨虹说。

  “在‘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我区采用‘以点带面、实验推进、重点突破’的策略进行特色装备,以更好地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在实验中取得经验后,再以更低的建设成本、更丰富的使用经验进行推广。”梁溪区教育局信息装备工作分管负责人樊亦宏告诉记者,为了推动‘智慧课堂’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一个泛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该区在东林小学、连元街小学、东林中学等部分学校建设了“未来教室”作为全区“智慧教育”研究的“种子校”;在南长街小学、五爱小学、广丰中学等10余所学校建设了全自动录播教室,并以这些学校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组建了视频教研系统。

  “智慧应用”改变教学模式

  “将批改后的试卷或答题卡扫描到电脑中,几分钟时间,一个班级45名学生的成绩统计情况立即呈现出来,哪些是易错题型、哪些知识点学生没掌握等信息一目了然。”在东林中学,数学教师唐健边演示边向记者介绍他所在学校的“教学利器”——“极课大数据”系统。该系统提供了国内领先的基础教育大数据形成与应用的智慧解决范式,创造性地将大数据、云计算与日常教学相融合,探索考试数据与学生学情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教师精准教学预设了诸多可能。

  除了东林中学,近年来,梁溪区各中小学都在寻求“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径,无锡连元街小学就是其中之一。“我校正在全力推进‘智慧教育’品牌建设,在现有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电子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的硬件基础上,‘为学而教’的‘W+智慧课堂’新范式已初步成型。”该校副校长尤丽娜向记者描述了学校的建设蓝图,“‘W+’是指基于‘互联网+’和教育大数据的‘智慧管理’,依托微课程和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教与学两位一体,借助移动终端、‘智慧教室’等‘智慧教育’环境实现以自主学习、个性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

  如今,像这种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创新型教育应用已在梁溪区广泛推广。“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智慧教育’突破时空和师资的限制,全面提升教育效能,促进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同时学生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也更为灵活。”樊亦宏介绍说。

  “创客教育”激发创新思维

  一片、两片、三片……凌空一抓,就摘掉了计算机屏幕中的花瓣。在南长实验中学,学生杜才奇向记者演示了他与同伴一起研发的交互虚拟现实技术成果。南长实验中学是全省率先将“创客教育”纳入课程的先行者之一,近年来频频亮相于全国性的创客嘉年华和各类赛事,并斩获诸多荣誉奖项。该校与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联合研发的校本教材《智慧机械》为初中阶段“创客教育”的普及和开展提供了课程依据和教学范本。

  “做教育的创客,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该校副校长钱孝伟说,“我们采用的是大班教学和社团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不追求‘精英式’教育,而是‘全员普及’,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在梁溪区如雨后春笋般萌发,南湖小学就是一个典型。走进该校的“比特实验室”,满目所及都是“新奇特”:“拍手点亮的灯”“会说话的温度计”“长眼睛的电风扇”,还有“智慧农业”“智慧家居”物联网系统模型等等。这些都是该校“比特课程”团队学生们设计的创意作品。

  “‘比特实验室’是孩子们的‘创新工坊’,在这个标准化的物联网教室里,不仅可以对周边学校的学生进行授课,而且可以把学生的创意设计作品作为成果直接用于物联网科普展览。”“比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陈鹰萍告诉记者,该实验室创造性地把人文、艺术和科技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物联网传感电子技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培养了青少年动手、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灵感。

  “云”作“桥梁”实现家校共育

  “家长现在都习惯使用手机,通过‘时光宝盒’可以全面掌握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还可以对他们的优秀表现进行分享、评论、点赞,用起来很方便。”在古运河实验幼儿园采访时,一名学生家长对该园的新型家园互动平台——“时光宝盒”App非常认可。

  古运河实验幼儿园保教主任钱明艳告诉记者:“时光宝盒”是该园与一家技术公司合作研发的,该软件以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在幼儿园与家长的共同建设下,通过实现幼儿成长信息的云传输、云汇集、云分享、云存储、云管理,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保教合作,促进幼儿成长,真正搭建起了无障碍的家园信息化互动“桥梁”。

  像“时光宝盒”这样的“家校通”类App,梁溪区的很多学校都在使用。借助软件强大的分析统计功能,学校可以全方位分析评价教师教学行为,为量化考核、精准管理提供最大程度的依据。通过互动分享模块,家校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共同建立成长电子档案,提高了家校互动的频次,提升了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效度。同时,通过教师、家长他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块,学校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学生能力发展评价体系的系统化研究,创新评价的形式、内容、方法,强化学生心理发展的监测和预防,发挥评价体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育功能,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及评价自己,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