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县长李平带领该县有关部门和中药种植及生产加工、能源开发等领域的相关负责人60余人,来到中国药科大学参加镇坪县产业精准扶贫培训班。该培训为期6天,由包括长江学者在内的一流专家教授授课,培训内容也为镇坪县“量身定制”。“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镇坪一村有一企业、一镇有几个拳头产品、一县有几个打得响的品牌,真正把镇坪的脱贫致富落到实处。”中国药科大学党委书记徐慧说。
中国药科大学为什么要帮镇坪县脱贫致富?他们又是怎样精准扶贫的?前不久,记者来到千里之外的镇坪县,寻访她与中国药科大学“结亲”4年的那些故事。
上下联动,千里“结亲”
早上7点多从南京出发,记者一行乘坐飞机历时1小时50分钟到达西安咸阳,而后坐4个小时的汽车到达安康,再换乘开往镇坪县的汽车,一路穿过无数个山间隧道,绕过若干个急转弯,终于在天黑前到达镇坪县。此时,记者感觉全身酸痛,而崎岖颠簸的山路更是让其中一名同行者晕吐不止。如此遥远又难行之路,中国药科大学的教师们已经走过不知道多少次了。
“这里的土豆是最好的,生长周期长,口感很好。”“你看,这个蜂蜜是野生纯天然的,质量非常好,可惜目前还缺乏畅通的销售渠道。”……一踏上镇坪的土地,一同而来的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院长常峰就开始热心地当起了“向导”。这已经是他“四进镇坪”了。“2013年初,我和同事们第一次到镇坪,几乎走遍了这里所有的局办公室,向企业、种植户、收购药材的农户了解情况。”常峰告诉记者,那次刚到镇坪不久,他们就遭遇了山体塌方,在路边一间简陋的房子里等了整整一天。通过一次次调研、一次次会谈、一封封邮件,校县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镇坪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地处陕西省最南端的巴山腹地,被称为“自然国心”,森林覆盖率达86.4%。据统计,这里适宜种植的中药材有420 余种,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土地有40余万亩,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中药宝库,素有“巴山药乡”之称。但由于药材种植方式粗放,种植管理培训、技术指导等都未达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种植户收益不够理想,该地至今仍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底,按照中央统一部署,4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定点扶贫单位。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中国药科大学,定点帮扶镇坪县。
“在明确定点帮扶镇坪县后,我校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了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徐慧说,学校首先制定了《中国药科大学定点扶贫工作实施意见》,从思路、方式、举措等方面进行谋划。“点穴治病,识穴为先,而识贫就像识穴,须练就坚实的识功。只有把功夫用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上,才能对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了然于胸。”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说。
为此,该校专门成立了定点扶贫专家库,对镇坪县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全面调研,以自身的药学特色优势指导分析中草药种植、药用价值,研判市场行情。最终,药材产业被确立为县域脱贫的主导产业。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中国药科大学进行了主导产业比选,并通过对资源潜力、市场前景、群众参与度等方面的分析,帮镇坪县找准了药材产业在县域产业体系中的定位。不仅如此,该校还每年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拿出50万元,用于镇坪定点扶贫专项课题研究。
带动产业,精准扶贫
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明确药材产业在镇坪县域产业体系中的定位之后,如何将中国药科大学的药学特色科研资源与镇坪当地丰富的中药材开发资源相结合,打造“巴山药乡”优良品牌,增加村民收入,成为学校扶贫必须解决的一个“症结”。
在安康振兴实业集团,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份“约定”:“充分发挥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的科技、人才、信息资源以及安康市(镇坪县)区域资源等优势,共同推进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安康市(镇坪县)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及振兴实业集团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去年10月,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与我们签订了产学研结合合作协议,双方承诺在强化研发平台、加快人才培养、推进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加强合作,搭建资源对接的有效平台。”振兴实业集团董事长丁礼康告诉记者,在中国药科大学专家教授手把手的指导下,他们成功通过工信部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建设考核,争取到项目资金500万元,实现了企业与科技、资本、市场的充分对接。“如今,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和园区务工带动农民增收,共涉及周边4个村13个组230户760余人,实现园区内人均净收入8210元。”该集团副总经理陈朝玲说。
政策给力、规划先行、专家把脉,镇坪县草堂春五味子酒厂从3年前的单靠野生采摘生产,到现在建成国家工信部认证的2000亩五味子种植基地,销售额从一两百万元,增长到现在的3000多万元,为周边300多位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据了解,4年来,中国药科大学有20多位教授、专家深入镇坪,围绕当地黄连、葛根、杜仲、白芨等中药材的种植、药用价值的开发等开展了20多项课题研究,特别是专家团队从镇坪黄连中分离并鉴定出化合物41个,发现了镇坪黄连独特的降脂活性,2015年,镇坪黄连一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以中药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药品深加工、高山生态养殖、农特产品网上直销、药材产业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中国药科大学专家教授组成的“智库”,为镇坪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金点子”。“截至目前,我县已建成中药材种养基地14个,发展产业大户200多户,带动药农4000多户,中药材留存面积达18.1万亩。”李平告诉记者,通过中国药科大学的扶持,该县核心产业逐渐形成,干部群众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
人才扶持,内生动力
“要带着感情扶贫,不断激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几年来,中国药科大学深以为然。为此,该校先后选派了3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优秀中青年教授赴镇坪县挂职副县长。该校中药学院教授张剑就是其中一位。
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关军告诉记者,有一件“小事”让他记忆深刻。有一次,丁关军和张剑一行到镇坪县安德药业集团生产基地调研,企业负责人要过来带路。“没想到他竟然说‘不用带,我认识路’。”丁关军说,来的几任挂职干部都是这样,深入基层,走村串户,很快就能熟悉当地情况,干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据悉,中国药科大学党委要求每一位校领导班子成员必须轮流到镇坪县调研指导,截至目前,该校9名校领导中已有8名先后带队到过镇坪。
采访的最后一天,记者来到镇坪中学,校园不大,还不到40亩,有1300多名学生,但这里和外面的所有中学一样书声琅琅,充满希望。该校副校长杨顺感慨地说,山区的孩子也有大学梦。从2014年起,中国药科大学对镇坪县开展“农村专项”自主选拔计划,党委副书记张福珍亲自带队赴镇坪面试考生,副校长孔令义在当年招生指标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录取了一名镇坪籍博士研究生。不仅如此,中国药科大学还不断资助镇坪县学生到该校继续教育学院学习,并多次分批组织专家教授远赴镇坪授课,到田间地头讲授药材种植实用技术,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已累计培训药农2000余人次。
“自新一轮精准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全县贫困人口由2.31万人减少到1.08万人,1.23万低收入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底的47%下降到2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末的4828元增长到8243元。”李平说,中国药科大学帮扶镇坪的这几年,是镇坪经济发展最快、城乡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下一步,我们将对镇坪中药材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培育更多品质好、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徐慧表示,学校将帮助镇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企业经营实力,延伸产品产业链,推动当地药材产业与生态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我们将整合力量全面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使中药产业真正成为镇坪的形象品牌,真正使得镇坪因中药而靓、百姓因中药而富、山川因中药而美、生态因中药而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