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智慧课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侧记

作者:李大林 李智梅 发布时间:2016-07-1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李大林 本报通讯员 李智梅

  “朱敏老师的阅读课从简单易懂的图画巧妙过渡到文章,通过‘读’图、‘赏’故事、‘编’故事、‘听’故事四部曲使图文结合,教学各环节衔接流畅,有效提高了学生们对知识的内化程度。”近日,由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发起的沪、苏、贵、川四省(市)多地小学英语阅读专题云端研训活动举行,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宇红在观看了5位教师的录播课后,对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庄实验小学教师朱敏的课给予了高度评价。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局长韦敏说:“现代社会已迈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浪潮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近年来,我区围绕以教育信息化拉动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思路,通过实施焦点智慧课堂、打造网络研训平台和创新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等举措,促进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互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路径。”

  焦点智慧课堂——

  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前不久,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2016年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徐州举行,培训结束后,省电化教育馆馆长吴胜东带队走进该区调研,在区教师发展中心观摩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展示时,吴胜东对执教教师梁璐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该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梁璐说:“我区‘焦点智慧课堂教育平台’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有了它,我们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快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梁璐口中的焦点智慧课堂教育平台是一套结合点播装置、平板电脑和即时反馈系统于一体的交互式教学系统。依托这个系统,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数据统计平台了解学生上堂课的课后练习完成情况,并在备课助手上添加课件与课堂练习等;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同步控制教室的电脑页面,并通过投影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则使用答题器或点读板答题,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课后,教师可以登录云端了解教学数据,布置课后作业,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关键在教师,作为管理者,一定要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大程度地为教育教学提供便利。为此,结合我区的教学状况,我们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了这套教学系统。”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副局长尚爱勇说。由于操作简便,教师容易上手,目前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会自觉使用这一平台。从全区层面上看,课堂互动教学的及时化、信息化,为全区的学情监控管理带来了诸多方便,提升了教育教研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网络研训——

  打通教师成长的区域壁垒

  “我当教师4年了,回顾这几年的成长历程,要特别感谢我的师傅张夫侠和区教育局搭建的网络教研平台。”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青年教师陈丽丽说,以前上完公开课,大家会围在一起评课,很多情况下同事们都不好意思直接指出缺点,而网络教研则能让大家畅所欲言。“网络教研还有一个好处,评课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我们可以随时查阅、‘复习’其他教师提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5年6月,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对该区原有的电子备课平台进行升级。升级后,这一平台打通了学校间的阻隔,并通过开辟“学校团队”“名师工作室”等教研板块,让全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都能通过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在平台上展示。区级层面的教研内容得以及时在全区分享,大大促进了各学校和学科教师间的互学、互动。在此基础上,该区网络教研平台还通过与“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平台”链接,为教师在线观摩“一师一优课”、开展同课异构等提供便利。

  “网络教研平台不仅有效解决了偏远学校、小规模学校教研层次低等问题,让普通教师有机会和全国、省、市各级名师面对面交流,而且通过研训课程模块化、研训手段信息化、研训组织菜单化、研训方式体验化等手段,我们初步构建起了‘一体两学四化三阶段’的网络研训格局,提升了全区的教研水平,增强了教研效度,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全区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韦敏说。

  智能评价——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我不是个心灵手巧的小孩,总是静不下心做事情,有一次我在秀空间里看到了王祥宇制作的一朵手工折花,特别精美,情不自禁地给他点了赞,还留言说:王祥宇,你真厉害!没想到王祥宇也到了我的空间,给我做的一个不起眼的灯笼点了赞,还说如果我喜欢可以教我做折花。第二天他果真带来了工具,并耐心地教我怎么做。”王俊琪是徐州市大黄山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说起使用“秀平台”的过程,她跟我们分享了这个“温暖”的故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秀平台”建设是该区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一个创新之举,秀取“show”的谐音,核心是依托信息技术打造一个帮助学生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全面发展的智能化平台。“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了评价学生平时表现和综合素养的标准,包括5个维度、23条细则。‘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创造性地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契机。”尚爱勇说。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平台架构的设计与开发,到2015年6月在全区4所中学、19所小学进行试点,在推进过程中,该区通过重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了基础性、发展性、特长性、奖励性4个一级指标,及行为习惯、公民素养、责任担当等20项二级指标和40项三级指标。今年3月在全区推广以来,他们又进一步丰富了“秀平台”的功能,允许各学校、各班级结合实际增设二级指标,并充分调动学校、家长和学生等评价主体的积极性,用电脑、手机等终端,随时上传学生的成长记录,随时评价点赞,从而逐步形成教师、家长、学生和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发展。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发展。这是我们开发‘秀平台’的指导思想。同样,实施智慧课堂、打造网络研训平台也是我们创新信息化应用、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的尝试,目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绽放不一样的精彩。”韦敏说。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