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描绘海蓝色的“大学梦”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2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以服务沿海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为目标,淮海工学院凝炼文化内涵、彰显学科特色、发挥人才优势,全力推进转型发展——

描绘海蓝色的“大学梦”

    ■本报记者吕玉婷 通讯员陈晓艳 刘远康 费海红

  近期,淮海工学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第七届海峡两岸海洋海事大学蓝海校长论坛和第一届“一带一路”中哈物流论坛。再过一阵子,该校将以活动承办方和联合主办方的身份,举办这两个大型论坛。

  今年3月,“依托淮海工学院建设江苏海洋大学”被写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这意味着全体淮工人吹响了“大学梦”的响亮号角。“我们要用海洋文化、海洋精神,培养具有海洋一般宽阔的视野、海洋一般广阔的胸襟,勇立潮头、直挂云帆的时代弄潮儿。”该校党委书记赵炳起激情澎湃,“我们将奋力打造海洋品牌,全力彰显海洋特色,为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营造浓郁的海洋文化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淮海工学院的海洋馆里迎来了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来自连云港师专一附小盐河校区的小学生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淮工海洋馆建于2007年,拥有1200多种海洋生物标本,在江苏省高校中首屈一指。海洋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目前已成为连云港市提升市民海洋意识的宣传教育基地。3米长的中华鲟标本、重达425千克的东海水晶、形成于40亿年前的古老岩石……这些都是海洋馆的“镇馆之宝”。参观海洋馆是淮工每个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原本以为只有在海洋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海洋生物化石竟然出现在校园里,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该校海洋学院学生徐嘉回忆起自己入学初的情景,依然掩饰不住惊喜。

  淮工的“海味儿”很浓,海洋馆只是其一。自2007年以来,该校加强校地合作,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建立了一系列涉海的科技文化研发平台: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海洋文化产业研究院……了解海洋、研究海洋、保护海洋,成为了全校师生共同的守望。

  举办海洋艺术节是淮海工学院每年的惯例,“沙滩上的艺术创想”“海洋环保知识竞赛”“海洋文化摄影比赛”等精彩纷呈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加深他们对海洋的热爱。在淮工,水族协会、蓝色海洋协会、生命海洋协会等妙趣横生的涉海类社团有10余个,“海味儿”十足的校园文化活动不胜枚举。部分学院围绕“海”做足了文章,还组建了涉海专业的暑期重点实践团队。跟着当地渔民出海,真正体验渔民生活、近距离接触海洋生物,这样的体验对于海洋学院大三学生段凯威来说早已不新鲜,“今年我们实践小分队仍然会奔赴高公岛,对当地海洋资源和海岛环境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段凯威向记者说着暑假的出海计划。

  前不久,淮工首届海洋科技文化周活动启幕。在以海蓝色为文化底色的校园里,记者看到商学院的学生们正在讲述“守岛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的动人故事;土木学院的学生们正在解说“围海造田”的重点难点;测绘学院的学生们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勘测海底资源,治理海洋污染……在海洋文化的滋养、感染和熏陶下,从淮工走出了一代代胸怀如海、心向大海、志存四海的青年学子,他们身上有浓浓的“海的味道”。

  打造特色海洋学科群

  今年23岁的李浩是淮海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平日里,他喜欢泡在实验室,研究废水降解技术,或到连云港各大污水厂实地考察。由他和小伙伴一起创立的“泰之坤”创业团队,自主研发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MICF处理新技术”并应用到市场。盐城一家化工企业使用该技术后,每天节约环保投资成本约1.5万元。李浩的团队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银翼”奖、“郑和杯”青年精英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创客组三等奖。

  李浩获得的成功是淮海工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培育的缩影。近年来,该校以“海洋科学”学科为依托,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优化全校具有优势的涉海学科力量,一个海洋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已初具规模。淮海工学院院长史金飞介绍说,目前,“海洋科学”学科涵盖了“海洋科学”“海洋管理”“海洋信息”“海洋化工”“海洋机械制造”等多个契合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方向。不仅如此,该校还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针对江苏沿海产业发展需要,新开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资源与环境”“水族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等涉海专业。“如今,我院一举成为了江苏省海洋学科门类最齐全、几乎覆盖江苏所有海洋产业门类的高校。”说这话时,史金飞脸上充满自豪。

  就在今年6月30日,淮海工学院召开校长办公会并审议决定,将“海洋学院”更名为“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将“测绘工程学院”更名为“测绘与海洋信息学院”,将“土木工程学院”更名为“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伴随更名的,是新学院内涵变化的开始。这同样是淮工迈向建设江苏海洋大学的重要一步。

  记者了解到,目前,淮工拥有本科专业62个,其中涉海专业12个,“海洋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水产养殖学”3个专业被列入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2014年,该校的“海洋科学与技术”作为江苏省唯一的海洋类学科,两次被列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2015年6月,“海洋技术”“水产养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获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立项。

  2013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淮海工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海洋科学”“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由此学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新飞跃,跨入了事业发展的新阶段。据悉,淮工如此多的涉海专业每年招生近2000人,经过4年的求知与磨砺,如今,已有数万名涉海专业的毕业生投身于江苏沿海开发的大潮中,他们的足迹遍布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省市的高端装备、电子、养殖、环保等各行各业,为中国的海洋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沿海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连云港市连云区的高公岛,条斑紫菜病虫害高发是一个长期困扰当地渔民的大难题,不过自从2014年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的董志国博士到那里挂职之后,这个难题就被攻破了。在挂职的两年时间里,董志国利用所学专业,引进江蓠、坛紫菜等大型海藻,修复近海海域生态,降低了近海工业企业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了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保护。如今,渔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养殖产业发展突破瓶颈,迎来了新的增长,当地干部群众都称董志国为“自家人”“领路人”。

  选派教师到地方挂职是淮海工学院开展校地合作的创新模式。近3年来,该校各院系35位骨干教师分赴省内外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等多地挂职锻炼,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以上门指导、电话指导、开展培训、组织观摩等多种形式,真正实现“把技术送到农户,把问题解决在塘头”。淮海工学院科研处处长徐启华说,这一做法不仅为当地的渔民带来了福音,还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剂良方。

  近年来,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启,对于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连云港的淮海工学院来说,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学校主动走出“象牙塔”,充分发挥涉海科研和人才优势,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海洋文化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将校地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据记者了解,淮海工学院精心构建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目前,该校已拥有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科研平台。2015年5月,该校与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共建药学院和大学科技园,双方在优势领域实现团队、平台与信息共享,全面对接连云港生命健康港建设。

  与此同时,淮工不忘通过高端人才的引进,充实学校“智囊团”,从而进一步服务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腾飞。曾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斯瑞普斯研究所工作的高级资深科学家刘伟就是其中一个。

  刘伟及其团队长期以来从事药物靶标蛋白的研究。2013年1月,淮海工学院将刘伟及其团队整体引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资金,供其进行项目研究。来到淮工后,刘伟先后担任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院院长以及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主任,带领团队专注于新型海洋靶向药物的研发,利用连云港独特的海洋地域优势和海洋资源,开发新型海洋药物,助推新医药产业向海洋资源利用开发方向全面健康发展。凭借出色的成就,刘伟入选2013年度(第五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最终建立全球首个专业的药物靶标蛋白库,确定淮海工学院在国际药物靶标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刘伟说。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