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从1975年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到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只专心做一件事:问“稻”;40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他对问“稻”的痴迷与执著;40年,容颜沧桑,不变的是他作为农业科技人员的身份体认和心系天下粮仓的责任担当。
张洪程是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40多年来,他以精诚磨砺识见,以坚韧守望梦想,从创建南方稻区以少免耕与抛秧为主体的轻简化耕作栽培技术体系,到构建水稻丰产定量化栽培技术,再到创建以标准化育秧、精确化机插、模式化调控为新内涵的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张洪程始终站在农业科技创新的潮头,改变千百年来亿万农民弯腰屈背的繁重劳作历史,推动我国水稻栽培由定性为主向定量化跨越。
心血润良田,仓满稻米香
每到农忙时节,在江苏大地的田间地头,农民们就像“天女散花”般将秧苗从空中抛向田里,这一劳作源自一项新型的抛秧技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可以“潇洒”地站立在田埂上抛撒秧苗,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秧苗成活快、产量高。这一新型技术的集大成者就是张洪程。
让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农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1975年,张洪程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开始从事农业科研,他把自己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就对准了农业的轻简化。“水稻抛秧”是他于1985年以来在国内最早系统研究的成果,该成果在全国推广运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以少免耕为基础的新型栽培技术代替传统的精耕细作”是张洪程1986年提出的大胆设想。“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想法。”张洪程介绍说,“美国学者早就提出了这一技术,但未能在中国推广,原因是该技术会造成地力损耗、草害猖獗、作物产量不高的现象,这像三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在农民们面前。”于是,张洪程带领课题组成员在江苏省各个农区做了大量试验,测定的数据资料放满了20多箱,分类装订成55卷,最终换来了重大突破,该研究成果实现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那年张洪程35岁。
之后,张洪程承担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江苏水稻项目,牵头组织了上千人的攻关队伍,在姜堰、兴化先后创造了稻麦两熟制水稻亩产903.8公斤、937.0公斤的超高产纪录。该技术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水稻生产主推技术,在全国20多个省市示范推广,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世纪末超级杂交水稻问世以来,张洪程领衔的团队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阐明了机插超级稻高产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应的高产途径,破解了超级稻机械化栽培高产的瓶颈。该技术被列为全国主推技术,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怎样种水稻省工、省力、省肥、省农药?怎样让水稻产量更高、更好吃、吃起来更安全?这是张洪程40多年来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些年来,张洪程一直潜心致力于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栽培耕作的教学、科研与示范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完成国家、部、省级重大或重点课题2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279篇,出版著作18本。张洪程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还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作为农民的儿子,张洪程始终情系农业、农村、农民。他跳出“农门”后又从事农业科技的教学、研究和推广,倾力研究农学、农艺、农作,一辈子与“农”结缘。这些年,张洪程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长年累月奔走在乡间田头。每年5月育秧、6月移栽、7月搁田施肥等关键时节,他常常早晨4点就起床,乘车赶往150公里外的兴化市。当农民下地时,他已和蹲点师生在田里查苗、测定,忙活开了。有一次酷暑难耐,张洪程中暑了,在树荫下休息半小时后,他又坚持赶往下一个基地。当地农民很心疼他,不禁感慨:“张老师太辛苦了!”
“我们的泥腿子教授”是扬州市东郊湾头乡田庄村的村民们对张洪程的习惯性称谓,张洪程在这里度过了整整10个春秋。清晨,当人们还在酣睡时,张洪程已骑着自行车赶往离学校10多公里的田庄村,在试验田里一待就是一天。有段时间,繁重的工作压得他面黄肌瘦,身体虚弱,身上会一阵阵地出冷汗,领导和同事纷纷劝他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一定要注意休养,并给他开了病假条。可张洪程却把病假条往口袋里一揣,又踏上了去田庄的路途。
“除了上课,张老师不是在试验田里,就是在赶往试验田的路上。”张洪程的一名学生对记者说。夏种秋收,寒来暑往,张洪程的足迹遍布全国粮食主产区10多个省市。每到水稻生长期,他都要携带相关资料和普及读物,乐此不疲地奔波于各个基地现场指导、授课辅导。有一次,张洪程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邀请参加在北京天安门举行的观礼活动,但这一天,他却和学生们“泡”在农田里。他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民种田很辛苦,在庄稼生长的关键期,我怎能离开!”
近年来,张洪程把水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攻关作为项目实施的龙头,与兴化、姜堰等基地的技术人员一起实施百亩攻关。每年育秧、移栽、搁田等关键时期,他既要指导各基地的实施,又要做好百亩攻关试验示范。这时候的张洪程特别忙碌,一条腈纶薄被是他出差必带的随身物品。路途遥远,常常日夜兼程,张洪程就在车上见缝插针,抓紧时间打个盹,第二天一早,他的身影又出现在试验田。虽然现在张洪程已60多岁了,但他仍常常工作到很晚。
潜心耕教坛,情深润桃李
“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78,而0.99的365次方则约等于0.0255。”每年新生入学,张洪程都要为学生们演算这一算式。他说:“这是每天努力一点和偷懒一点的区别。要是人能每天百分之百地付出,累积起来,必有大成。”同时,他又和学生们约法三章:既然立志学农,就要全身心投入。为鼓励学生勇于科技创新,他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制作成大幅海报,张贴在实验室和教室里,让总书记“科技强国”的要求成为学生们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不竭动力。
作为扬州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张洪程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教学第一线,从学科培养方案、精品课程建设到教学、科研、推广一线人才培养目标等,他都亲自进行顶层设计、具体规划和细致编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他参与主编的教材《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优秀教材奖,编著的《农业标准原理与方法》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论述农业标准理论的专著,主编的《农业标准化概论》是我国农业标准化方面的第一本高校教材,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农业科研人员的实验室和教室在农田。多年来,张洪程把实验室与校外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年都要安排学生轮流在苏、皖、赣等基地蹲点,他一边指导研究,一边技术实施,先后培养了10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从样本采集、测定分析到文章的撰写,师生协同把论文写在广袤的大地上。张洪程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的品质,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饽饽”。多年来,张洪程的学生分布在国家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不少已成为科研、管理的骨干或领军人才。
学业上的张洪程是一位严师,但生活中对学生他却像慈父。他特地在实验室为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设立助研岗位,让贫困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较好的生活保障。硕士生王亚江和孟天瑶曾分别因身体原因住院治疗,张洪程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抽时间看望,嘘寒问暖,让孤身在外求学的学生感受到了贴心的关怀。平时田间试验的时候,学生们早出晚归,难免有赶不上饭点的情况,张洪程总是提前为他们订上工作餐,生怕亏待了他们的身体。
一年年奔走在田间垄上,最期待的当属秋收时节。近年来,张洪程领衔的课题组在多地连续刷新水稻亩产纪录,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奖赏。面对记者的采访,张洪程一如既往地低调:“能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我所有的荣誉都属于整个科研团队,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