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艳芳 通讯员 李健明
“支教大学生又来啦!”“可把你们盼来了!”……9月8日,盐城师范学院赴新疆实习支教团的55名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经过近4天的颠簸,终于先后抵达察布查尔县、霍尔果斯市和阿图什市,这是该校派出的第16批赴新疆支教团队。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促进新疆地区基础教育稳步快速发展,彰显学校办学优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2008年底,我校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签订了《共同开展实习支教工作协议书》。”盐城师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戴斌荣介绍说,2009年至今,该校已派出了1025名实习支教学生和29名指导教师奔赴新疆,在哈密、伊犁和克州三个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实习支教工作。
9月3日,记者随该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必清带队的“与第1000名赴新疆支教人同行”专题采访团一道,从盐城出发,先后到达哈密、乌鲁木齐、克州和伊犁,一路寻访那些属于他们的故事。
自发自主组织师生支教
支教苦不苦?苦!陶建清是该校最先负责新疆支教的老师,前后已去过10多次。“由于每次去都恰逢开学季,回来时又是放假或春运,因此一下子买那么多人的火车票特别是卧铺票很不容易。”陶建清说。有一次临行前遇到大雪,火车晚点,旅客特别多,只买到硬座票的他们只得把行李箱放在腿上,人趴在上面休息。然而即使这样,在从盐城到南京再转至哈密的路程中,大家热情高涨,互相切磋、磨课,进行了三轮试讲。
刚开始,由于新疆正值“两基”迎“国检”,支教学生和指导教师曾一周搬了五次家。而平日里大家除了要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还要负责生炉子、烧饭甚至翻地、铲雪等。“有的不适应新疆干燥的空气,一直流鼻血,我就流了一个多月的鼻血。要是被分在比较偏远的学校,生病时根本没法及时到医院就医。”指导教师戴征凯感慨地说。
但大家没有被吓倒,而是付出了更多努力并乐在其中。武学章是第15批支教生,他在支教学校扮演着两个角色——综合教师和“理发师”。有一次,武学章看见一位班主任塞了五块钱给一个学生,让其去理发,他觉得很奇怪。事后他了解到,好多学生由于家境贫寒或是父母不在身边,根本顾不到仪容仪表。在做完多项调查并听取各方建议之后,他买来理发工具,自学理发。支教期间,武学章为近50个孩子理过发、洗过头。
来自该校文学院的董青玲,也是一名支教生。那次支教,董青玲和同学们与学校一起,为其任教的哈密市大泉湾乡圪塔井小学筹集捐赠了1200余册图书,该校因此有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大泉湾乡到现在也没有一家书店,隔壁乡镇也没有。这里的父老乡亲一辈子所见的图书也寥寥无几,而孩子们除了教科书外就什么书也接触不到了。”董青玲说。
如今,支教地学校师生们一说起这些支教大学生,总是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盐城师范学院的支教大学生来啦!快开车去接!”在哈密市第一学校,校长早热木·哈斯木笑着用连续两句加了“感叹号”的句子描述自己每次听说支教大学生到来时的心情。
“从2004年我们推行双语教学以来,师资力量和结构成了制约新疆教育发展的瓶颈。盐城师院作为一所省属院校,本没有责任和义务支援我们,却率先自发、自愿、自主地派学生和教师过来,深入教学一线,扎根扎点,成为江苏首批、也是江苏唯一一所援疆高校,有效缓解了我们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戴翔告诉记者,盐城师院为新疆基础教育的发展、保证新疆基础教育质量,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奉献中锻炼成长
“可以说,没有盐城师院的支教,我们相当一部分学校的音体美教学可能面临瘫痪。”采访中,哈密市伊州区教育局人事室副主任王彦彬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伊州区和新疆很多地方一样,缺教师,特别缺专业的体育、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的教师,“江苏这群大学生到来后,很多东西变了,活动有了主持人,师生们还见识了精彩的‘武术健美操’。”
说起这一点,克州阿图什昆山育才学校副校长赵馥香连连称赞道:“首批到我校支教的陆永康,刚来就给我们所有老师开了一场心理讲座,让我们并不常接触心理教育的老师大开眼界!”支教生们还利用自己在音乐、舞蹈、美术、心理等方面的专业特长,在支教学校开办各种形式的兴趣培训班,并协助他们成立心理辅导小组。截至目前,支教生们在心理辅导并不完善的支教地区创建了6个心理咨询室,举行了200多场面向学生、教师等不同对象的团体心理辅导。
实习支教既是对传统教育实习的深刻变革,同时也因时间从8周延伸至1学期,因而还兼有“对口支援”的意义。而这种支援除了要在数量上进行补充,还须在质量上着手改进,这无疑对支教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正式启动新疆实习支教工作之前,盐城师院便成立了新疆实习支教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设立了实习支教专项资金,实现管理上的制度化、规范化。
“我们主动调整了师范生培养课程的计划,重新整合了相关课程模块,并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上强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校教务处副处长刘忠权说,为帮助支教生尽快适应从“学生”到“实习生”再到“支教教师”的角色转换,提升专业技能,该校开展了“卓越教师培养训练班”“微型课堂教学比赛”等活动。而在岗前培训环节,则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如组织学生去本地中小学试讲,聘请维族教师为学生讲授维族语言和习俗,安排学生与内地新疆班学生当面交流等。
在强化实习支教过程指导方面,该校创造性地采用了“本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双重指导办法,通过发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手册》《教育教学实习指导》等,为支教学生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
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在教学上“能顶事儿”,还在支教地教育局及各支教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和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先后有1200多人次获得各类奖项和表彰。如支教生周雪晶了解到其任教的六年级学生普遍缺乏青春期知识的状况后,创造性地开展了以“青春你好”为主题的“课”(综合实践活动课)“队”(少先队活动)结合活动,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级课改项目的特色成果。
支教路长,两地情浓
在该校9月3日的出征仪式上,支教生陶佳瑶分享了她的支教故事。令记者惊讶的是,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奔赴新疆。“新疆给予我很多感动,我深深爱上了那里。毕业后,我要留在新疆。”说这些话时,家住镇江扬中的陶佳瑶一脸灿烂。
实际上,该校通过支教与新疆结缘甚至扎根新疆的,并不止陶佳瑶一人。指导教师李国栋回忆起这样一件事。2009年春节刚过,该校从200多名报名者中选拔确定了20人,组织了首批支教实习团。该校黄海学院学生陶唯琪因为有事没能及时获知支教的消息,等到她准备报名时,时间早已过了。但她实在太想去支教了,为了让学校破例允许她参加,她提出不需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和学校的任何待遇,自费去支教。得不到允许,她就在学院门外一直站到夜里11点。终于,她的执著感动了大家。老家在连云港的张川是盐城师院2011届毕业生,现已成为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七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见到他时,皮肤黝黑、身材壮硕的他说着一口“新疆味”的普通话,记者恍惚间觉得他就是新疆人。他是盐城师院第三批支教团成员,毕业后毅然扎根乌鲁木齐,娶了当地媳妇,而今刚做父亲。
在哈密市石油第一学校,虽然支教生贲卉已经离开很多年,但那里仍然有着她的“传说”。2009年,贲卉在石油第一学校兼任三年级和五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师。支教结束后,在她的两届学生即将毕业时,贲卉都利用假期带着礼物去看望他们。今年暑期,她还随盐城师院的志愿者们一起,再一次奔赴新疆,为孩子们带去课业辅导、素质拓展等。
支教生们的付出同样换来了支教地人的真心相待。在察布查尔县,季冬青和同学们刚到不久,就被深深感动。“我们一行30人,7人住在察布查尔职业技术学校,与教学的察布查尔县第三学校之间有一定距离。”为了方便大家出行,学校教师地里夏提·吐合塔洪带着他们去选自行车。不巧的是,季冬青回来后发现自行车脚踏有点问题,地里夏提·吐合塔洪二话没说就顶着大太阳去帮她换。“换后的龙头又有点问题,于是他又去帮我换,一连三次,他没有任何不耐烦,让我很感动。”季冬青说。
“在东部地区,我们学校只是一所普普通通的本科院校,但支援西部建设,我们都有一份责任,同时在这个奉献的过程中,我们学生的吃苦精神、专业技能和人格修养等也都得到了很好的磨练。可以说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结果。”刘必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