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带着学生在录制节目
本报通讯员 南理萱摄
互联网购物时代,收发快递成了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可是在去年“双十一”期间,南京理工大学四号门外的快递却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学校不让我们在校门口摆摊了!”快递小哥的信息瞬间引爆了同学们的不满,“这样我们也太不方便了!学校怎么这么不人性啊?”网上一片哗然。
当晚,南京理工大学“设小传的心声活”微电台的主播辅导员邀请来了4名大学生,一起来“谈谈快递这件事”。
“设小传的心声活”是南理工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工作团队打造的思政教育微电台,每周一、三、五推出,每期6到8分钟,采用贴近“95后”大学生的平实、幽默、亲切的语言,辅以优美的音乐,录制成音频文件,由学院把关后,上传至喜马拉雅电台,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开始看快递小哥发的朋友圈时充满了同情,”2015级广电专业班的戚心如说,后来她才了解到,这是城管和学校联合在管理快递点。大部分快递早已在校园内设点,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仍然散落在校门口,占用了慢车道,影响周围交通,“不能因为自己的方便,影响了别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规则。”
同为嘉宾的2014级广电专业的陈霄榕认为,“大学生应该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当高喊‘我要维权’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站在更客观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不是被别人带着跑?”
“同学们的维权意识在增强,也能够体谅自己认为弱势群体的劳动,这值得高兴;但同时,部分同学在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缘由就开始盲目指责,这也很让人担心。”辅导员陈柯柯说,理性思考、不盲从不盲信是“设小传的心声活”一直向同学们传达的价值观之一。
据了解,“设小传的心声活”自2015年5月成立以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取时下的流行元素、新鲜资讯,融入辅导员的正向解读和引导,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用心沟通,真情传递。先后推出了40多期作品,播放量达到近10万次。
今年,微电台又邀请专业教师、学生家长、杰出校友、学生代表、学校普通工作人员等加入主播队伍,力求汇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四方合力,更好地助推学生成长。
专业教师段齐骏是第一个在“设小传的心声活”里与学生交流的专业老师。学院有一个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举办的工业设计本科教育项目,两年半学下来,绝大多数同学克服了语言要求高、作业难度大等各式各样的困难,但仍有些同学还处于一个懵懂状态。段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用一个个小故事告诉学生,你就读的专业相当于是你的选择,作为社会一员,你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南理工有栋供学生社团组织各项活动的“团委楼”,负责这栋楼保安、保洁的是一对中年夫妻——陆胜国大叔和欧阳林荣阿姨。
从每天早上6:30开始工作,到送走最后一个离开的学生,检查并打扫完各个房间,两人回到不足10平方米的传达室,常常已经是晚上11点多,陆大叔还会关注新闻。“南海问题、萨德系统、全国两会……”在“一间永远亮着灯的值班室”这期节目中,主播陆大叔对于近期的热点侃侃而谈。
“保安大叔对于国际、国内大事这么关心,作为学生的我们呢,应该怎么做?”有学生在节目下留言。
“从军训开始一直坚持听,总有一种陪伴自己成长的感觉。”2015级学生丁笑婵说。
不少学生家长也成了电台的忠实粉丝。“它让我对孩子的成长多了一份放心。”设传院2013级学生管真的妈妈顾青说。
本周五,学院还将请来2013级夏梦菲的爸爸,开讲“我是个会偷懒的爸爸”,分享如何与人沟通、与人协作的心得。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焰。学生收听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节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让学生外化于行。”南理工设传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赵茜说,接下来,他们将不断探索,继续开拓,让这个“带领学生知天气,节目内容接地气,助力学生提中气”的思政教育新阵地更受学生喜欢。
本报记者 谈洁 本报通讯员 杨萍 本报实习生 秦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