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月昭 见习记者 王琼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最主要的渠道是学校,最重要的环境在校园。”日前全省召开深化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对我省教育系统在推进“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和文明校园创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予以肯定。
自2014年以来,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以“八礼四仪”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全省7000所大中小学、1000万在校学生全员参与,深入践行。4年来,我省教育系统不断丰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内容,引导青少年在学礼仪、践礼仪中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将文明礼仪教育从校园为主向社会和家庭延伸,使文明礼仪教育实现更大范围覆盖;将“八礼四仪”养成教育纳入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行动方案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八礼四仪”养成教育成为江苏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品牌,在全国产生良好反响和示范效应,被中宣部评为十八大以来宣传工作创新案例。
打造课程文化,融入学习生活
“我省以国家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思政、语文、历史等学科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据省教育工委副书记徐子敏在推进会上介绍,为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我省在课程教育中融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并充分发掘教材中文明礼仪教育要素。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小学生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到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要求初中生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求高中生能够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全省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目前,我省已有1500所学校编印校本教材,3000多所学校开设专门课程。如镇江市在示范学校开设文明礼仪课程,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每学期安排分别不少于20课时、12课时、8课时和6课时。很多学校还开展“开学第一课讲礼仪”活动,并逐步形成制度。
如何更紧密地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孩子成长全过程?南京市倡导“礼仪源于生活,才会反哺生活”理念,要求在学生入校、晨会、早操、课间、就餐等时间段分设学生文明礼仪监督岗。昆山市常态化推行小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五个好”规范,即走好路、说好话、吃好饭、乘好车、做好值日,并征集文明礼仪卡通人物,刻画出“八礼四仪”的具体形象。盐城市实验小学则根据学生年龄段设计“校园五礼”:新学期开学礼、一年级入学礼和入队礼、三年级成长礼、六年级毕业礼,让孩子们在属于他们的特有时间点上,留下成长足迹和美好回忆。
“一个新的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受到旧习惯的顽抗。”徐州湖滨中心小学教师颜拓告诉记者,学校坚持每天对照“八礼四仪”要求,逐项检查、记录、量化、反馈、整改,每周公布检查结果,推动学生形成行为定势。为巩固养成教育成果,学校在上下课铃声前设置提示语“下课了,请你轻声慢步,安全游戏”“上课了,请你做好课前准备”。颜拓表示,“每天我们都在重复这些具体的德育常规,正是在日积月累中,学生的举止更加文明。”
营造教育情境,濡染一言一行
宿迁市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创新开展“八个文明”特色主题实践活动,以泥塑、绘画、摄影、表演、书法等8种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看不见的文明”转化为校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风景。该校是我省深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一个缩影。
我省教育系统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摆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出位置,构建以“八礼四仪”为基本原则的德育体系,坚持“知行合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为德育工作探索了新途径。
苏州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提出培养“基础扎实、身心健康、能力综合、气质高雅、有中国文化根基”国际公民的育人目标,中学部以培养具有“华夏根基、国际视野、领袖胸襟、平民情怀”的国际公民为己任,同时根据各学部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制定分层德育目标,如一年级学会适应,二年级学会独立,三年级学会文明,四年级学会交往,五年级学会担当,六年级学会感恩等。在目标引导下,各项德育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在镇江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基地,“八礼四仪”体验馆每天都吸引大批的中小学生前来参观。体验馆设立“学而知礼”“诚以守礼”“乐在行礼”三大板块,打造28个互动体验项目,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知礼、明礼、行礼。在扬州、在徐州,一批批先进典型、美德少年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见贤思齐。
各中小学校橱窗、板报、校园网络、微信公众号上,随处可见“八礼四仪”知识和文明礼仪规范。此外,各校还采取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形式,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校园典礼等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为学生学礼践礼营造良好氛围。
我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一方面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用好用活各类宣传载体,形成一批精彩纷呈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品牌;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物型课程建设、引导学校利用花草树木、建筑物、景观点等开展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拓展平台阵地,丰富活动载体
如何将文明礼仪教育真正带入家庭,辐射社会?各地各校都有很多自主探索,既充分丰富校内载体,同时积极开拓校外阵地,利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道德讲堂、家长学堂等开展“小手拉大手”“家庭亲子共读”等礼仪实践活动,引导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做示范、当榜样。
盐城市实验小学重视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合作。在十岁成长礼上,学校邀请三年级近千名家长来校参加庆祝活动,一对母子深情的诗朗诵《我长大了》,让现场师生、父母闪烁泪光。“每个仪式我们都邀请家长参与,这既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激发孩子潜能,同时也促进父母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该校校长雷燕说。
镇江市在城市社区设立30多个八礼四仪微讲堂,在文化馆、博物馆等97个“校馆衔接”阵地设立“八礼四仪”实践基地,结合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和寒暑假等时间节点,寓养成教育于各类实践活动之中。很多幼儿园、小学让孩子们成为“小小宣传员”“小小监督员”,把良好的礼仪风貌带出校园,带进家庭,带向社会。
此外,各地还组织编创了一批反映文明礼仪规范的“三字经”、童谣、情景剧、礼仪操、礼仪游戏等,丰富文明礼仪教育形式。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的“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童声里的中国·成长的歌谣”创作大赛评选出一批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诗歌、童谣、歌曲,并通过组织巡演、展播展示、诵读传唱等,充分发挥诗教乐教在“八礼四仪”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在每年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县(市、区) 教师全员培训中,我省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嵌入培训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加强相关辅导,提高教师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素质水平和实践能力。扬州市聘请全国礼仪养成教育专家学者,组成“八礼四仪”名师志愿者团队,开设“八礼四仪”名师大讲堂,每月举办两次公益讲座。“有成年人的身体力行,文明礼仪之花就能在孩子心里扎根。” 省特级教师夏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