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创新,各地积极探索实践,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加速落地——
百花映“智”潮,“苏”绘新蓝图
■本报记者 杨潇
强化顶层设计的“规划图”,正转化为推动全域实践的“施工图”;突出应用导向的“指挥棒”,正催生出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江苏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坚持将其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新引擎,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创新。
今年,教育部启动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纳入试点的重要内容,并明确在江苏等7个省份开展全域试点,为江苏全方位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眼下,一场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正在江苏大地上蔚然成势。“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全省教育系统主动应变、乘势而上,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取得了积极进展。”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
统筹规划、持续推进——构建“1+N”工作体系
近年来,省教育厅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变革性影响,将其摆在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统筹部署。在整体布局上,我省着力构建“1+N”工作体系。
“1”是指1个总方案。今年4月,省教育厅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聚焦师资队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教育治理等重点领域,针对不同学段和领域的特点与需求,提出8个方面共22项改革举措,致力于构建全要素融入、全学段覆盖、全链条贯通的改革生态。
“N”即若干个领域、学段具体的行动计划。在基础教育领域,省教育厅出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指导意见、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为全省中小学校开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指引。在高等教育领域,我省印发《江苏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方案》,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专业交叉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省教育厅主要领导多次关心过问全省人工智能教育推进情况,将其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
今年4月,2025年“领航杯”大赛全面启动,在赛事设置上特别突出人工智能要素;5月,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方案》内容进一步推进部署;8月,召开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江苏参与项目暨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部署推进会,进一步明确要深入开展数字赋能教育改革,着力塑造教育改革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系列密集行动,标志着我省正摁下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加速键”。
指引有力,落实有声。在省级层面的大力推动下,我省各地积极谋划区域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路径。目前,全省8个设区市已出台本地区专项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南京市率先出台《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实施智能基座构建、课程开发创新、教学场景革新等八项行动,全面部署、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全市已在超过80%的学科中实现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覆盖,逐步构建起赋能‘五育’并举的‘金陵好课堂’教学新样态。”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介绍说。
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推出“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学行动方案……各地区密集部署的同时,我省高校也迅速行动,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江苏初步构建了目标同向、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政策体系,形成上下协同、齐抓共推的良好局面。
深度融合、激发活力——“百花齐放”的江苏实践
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往往课堂教学还没开始,孩子们的学习就已经启动。该校精心打造“小主人个性化学习平台”,设置“早知道”“会安排”“能落实”“有反思”四大板块,学生们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记录学习过程并进行学习诊断与反思,成为学习的“小主人”,真正实现个性化成长。
智慧课堂、个性化学习、智能研修……在江苏,各地各校以人工智能激发教育新活力的创新实践,正为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我们云龙区有个特色——学生课本上有二维码,学生、家长扫码即可获得优质网络学习资源。”徐州市云龙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红艳向记者介绍说,云龙区的探索始于2017年,为破解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难题,该区组织优秀教师录制微视频,以二维码形式共享,这便是“云码”的雏形。2022年起,云龙区全面升级并系统化推进“云码云学”行动,将国家、省、市平台的优质网络资源按学科、单元、课时梳理整合,制作成系列二维码贴在教材上。“这一举措让优质资源‘一扫即达’,节省了师生寻找资源的时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精准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园区教育专属智能体“小易助手”,目前已应用于“学、教、测、评、研、管、服”教育教学全场景。“作为学生学习的‘贴心’伙伴,‘小易’不仅能够回答问题,更善于启发思考。”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中心副主任吴晨一介绍说,“比如,学生可以向‘小易’提问鸡兔同笼问题,他们不是直接得到答案,而是在与‘小易’的对话中一步步接近答案,从而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我省多地不断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成长发展的新路径。“针对教师评价主观性强和教师精准培养不足的问题,我们搭建了无锡教师专业成长智慧平台,运用AI技术实时采集教师研训多维度数据,全面、动态、精准刻画教师发展画像。”无锡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宋新春介绍说,该市同步建立教师发展轨迹数字档案,捕捉实践应用反馈数据超15万条,助力教师多维素养提升。
扬州市通过AI拓展传统教研模式,助力学校迈向实证教研;通过区域教研活动管理、教研实时监测等举措,帮助教师进行日常教学改进与教研反思。该市教育资源调配精准度提升30%,督导评估耗时下降近60%。
“江苏人工智能教育的蓬勃发展,其深层动力源于一种根植于江苏的文化气质——尊重地域特色,激发内生动力。”省教育信息化与数据管理中心主任孙其华说,“正是这种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土壤,让省级层面的‘蓝图规划’与地方的‘特色施工’完美结合,汇聚成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智慧与江苏力量。”
精准发力、突出应用——“用得好才是硬道理”
日前,省教育厅举办全省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展示暨案例成果交流主题活动,既展示区域和学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成果,又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成果、新举措。“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关键在应用,用得好才是硬道理。”现场,杨树兵语气坚定,“要持续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全要素、全过程,发起一场贯穿教、学、管、研的‘静悄悄革命’。”
在江苏,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充满着无限可能。“教材难度在上升,课时却在缩减,怎么让孩子爱上英语、学好英语?”徐州市民主路小学教师焦慧银认为,技术革新塑造了智能教学的新范式,激发了课堂新活力。“将AI工具运用于英语教学,让传统的英语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孩子们很难不喜欢。”她的探索发现源于不久前的一次教学创新——当AI大模型生成的生态公园图景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们不由得发出阵阵惊叹,一名学生自告奋勇走上讲台,握着鼠标把一只小熊拖到树下,脱口而出:“Bear,under the tree!”在孩子们的跃跃欲试中,课堂的教学重点“方位词”,就这样顺着笑声进入脑海。
多年探索中,我省多地将目光聚焦“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是育人”理念,从技术创新走向育人理念深化。江苏省苏州中学校以“数字公民”平台为基座,引入大数据精准教学等AI工具,赋能教学变革,实现规模化的因材施教,不仅教学生认识AI,而且用AI服务好教学,形成内容与工具、学习与赋能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某次模拟考试后,大数据精准教学AI工具提示有部分学生在‘函数与导数综合应用’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数学备课组立即根据此动态开发专项训练课程。两周后,这部分内容的得分率显著提升。”该校副校长胡慧敏说。
今年5月以来,我省全面启动人工智能赋能乡村学校扩优提质工程,让更多乡村孩子共享数字教育发展成果,为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暑假期间,为期5天的“暑期AI创想营公益活动”在盐城建湖和连云港赣榆两地同步开展,通过“体验+课程”的创新模式,为160名乡村中小学生带来AI启蒙教育。在赣榆区青少年发展支持中心,40名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正用代码描绘心中的家乡,以算法谱写夏日的旋律,在AI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人工智能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覆盖,促进了教育机会公平。”赣榆区青少年发展支持中心主任柏松动情地说,“孩子们从畏缩试探到主动探索的转变,正是科技教育最动人的温度。”
如何推动人工智能重塑科研范式?高校是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场景研发的主力军,我省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东南大学聚焦人工智能垂直领域,已在法律、医疗、芯片三大关键行业研发并落地多个标杆性大模型,形成“AI+产业”的深度应用格局。西交利物浦大学制订《教育+AI战略框架》,打造学习超市、君谋AI平台载体,深度赋能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与师生AI素养提升,相关成果连续两年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高等教育数字化”先锋案例。
“人工智能是驱动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更影响教育的未来。”杨树兵表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江苏要以“敢为、敢问、敢干、敢首创”的担当精神,以“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的奋斗姿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与技术变革相适应的深层次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创新,为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