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于海江)日前,金湖县闵桥镇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学生上学远、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差的实际情况,成立以党团员为主体的先锋服务队,扎实开展“走进农家、服务学生”家访活动,把践行党员承诺、服务基层群众、发挥模范作用落到实处。
贴近耳朵:倾听家长心声
普及了电话、手机,召开了家长会,面对面的交流还要不要?今天的学生信息来源更广了,诱因变数复杂了,传统的家访还灵不灵?参与“走进农家服务学生”家访活动的闵桥镇中心小学教师,以其成功的教育实践作了肯定的回答。
该校把走访调研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整改,把走访调研作为改进作风、推动工作、服务学生的重头戏来抓,努力强化服务意识,凸显科学发展新思想、新举措。一时间“你昨天到了哪家?”成为教师见面的招呼语。教师们一改过去“有问题请家长”为教师主动上门,改“人机对话”为面对面交流,改“告状”为沟通。在田头地角、农家院落、工厂车间,他们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情感,弄清学生想什么、议什么,家长盼什么、急什么。一周的走访,全校领导、党员、教师走访学生家庭200余次,跟近200名家长、学生、村干部交流了思想,建立起家访个案180份,教师撰写家访札记20余篇。
蹲下身来:引领学生成长
各位老师把开展“走进农家 服务学生”家访活动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载体,要求党员教师家访做到“四必访”“三结合”:贫困家庭必访,单亲家庭必访,留守学生必访,特殊学生必访,同时坚持“普访、专访、随访”三结合。与家长坐下来面对面交流,真实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学习状况,争取家长对教育的最大支持,为学生成长出谋划策。
六年级的小寒不是骚扰同学就是搞恶作剧;作业不交,学习糟糕,经常被教师叫到办公室训话,班主任多次找他谈,他都寡语冷淡。多次叫家长,也只是他母亲来了一次,悲泣饮泪,无话可说。“让我来试一试”,党员教师王正瑗决定到他家去看一看。在家访中,王正瑗得知:其父整天不务正业,喝酒打牌,不但不外出打工,还丢下了农田活计。其母身体患病,却缺少医药费。不幸福的家庭是小寒品行滑坡的最大诱因。王正瑗老师主动上门家访,从辅导小寒学习入手,每天的功课都由王老师检查,老师的关爱点亮了小寒的心灵之火。当王老师拿小寒在镇运会男子组100米跑第2名的奖状向其父母报喜时,其父受到极大震动,表示今后将认真承担起家庭责任。
面对面:征询教育大计
党员教师“进万家门、知农家情、议教育事”的立体式家访,使家长、学生体会到一种被尊重、理解和热爱,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亲情力量。“不找茬、不告状、不批评”的家访原则,使家长充满了一种乐观期待。
通过进学生家庭、进庭院村庄、访问题学生、访留守儿童、访隔代家长,宣传国家教育方针、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和重要举措、介绍新课程理念和办学特色;同时征询家长和社会对教师、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改进教育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党员教师走进农家,村民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有的孩子还要问:“我的班主任、老师怎么还没来?”镇政府的一位干部家长对来访的徐爱东老师说:“每次开家长会时间都比较紧,没有听到批评,也没有听到表扬,今天有时间谈了。”刚开学已对全班四分之一学生进行了家访的徐爱东颇为感慨地说:“家访的感觉就是不一样,面对面交流更亲切、交谈更透彻,有一种情感的融会和共鸣。”在“走进农家服务学生”家访活动中,老师们还总结出“了解性家访”“探望性家访”“鼓励性家访”“开导性家访”等多种方法,对优化育人艺术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手拉手:破解发展难题
家访是否会流于形式?校长杨发勇要求中层领导要进行抽访,亲自深入学生家中进行抽查式家访,全面了解学生家庭作业布置情况和贫困学生生活补助费的发放情况,并对教师的家访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要求建立家访责任制度,每位教师明确家访对象、内容和要求。在家访中教师除与学生家长交流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外,主要了解了学生校外的思想状况、家庭教育情况、详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家访中教师要认真填写《教师家访登记表》,详细记录家访的事由、内容及效果,并存入教师个人师德档案。
翻开老师们的家访札记,有家访点滴体会,也有鲜活的德育实录;有育人成功的喜悦,也有教育受挫的反思;有对特困生的浓浓关爱,更有师生的心灵交汇。有的写道:“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教师主动上门,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重新定位。”有的写着:“你给学生一屡鼓励的亮光,他可能创造一个奇迹。”有的领导写道:“对家访的态度和自觉行为,反映了一个教师如何认识和对待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继承与创新。”
(金湖县闵桥镇中心小学)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