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赵新廷 王志强)徐静老师课堂的“自学预导单”、高原老师课堂上的学生自主编写的学案、徐峰老师课堂的“自由、民主、平等和因材施教”等几条铁定原则、于爱琴老师课堂上新生成问题的探究……这些都是徐州三十七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缩影;让课堂真正回归到学生为主体的原点,让教师真正扮演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是该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追求,也是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具体实践。
三十七中在推进“学讲计划”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以适应学生为原则,以促进学生进步为根本,以学定教,重心前移,着眼于发展。该校的生源状况不是很好,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热情、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多数学生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一些学生甚至厌学弃学。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学校进行了认真深入的学情调研,通过问卷、谈心、测试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学科喜好、学习需求、学习方式、课堂表现、家庭背景等方面的情况,然后进行梳理分析,从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不同角度给予分类,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切实掌握当前课堂教学的存在的问题所在。以此为出发点,按照学讲计划的实施要求,去探索改革的针对性方法措施。面对现实,实事求是,降低起点,调整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不完全拘泥于教材,不死盯进度和眼前成绩,而是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等确定内容、设计环节流程、选择教法,紧贴学生现状,紧联学生兴趣,紧靠现实生活,以此来调动和激发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说,有事做,并且能做事,做成事,鼓励他们从简单的、细小的事情做起,从一句话两句话讲起,从交流展示一道题目练起,老师和同学们以掌声和赞许陪伴,以帮助和引导相随,使那些原本落后、怯懦的学生不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于是,学生逐渐开始学会自己读书思考,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学会在小组成员之间和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从不愿讲、不会讲、不敢讲逐步发展到想讲、敢讲,努力讲得好一些、讲得精彩一些。由此,学讲计划的实施变得因情而异,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课堂生态为之产生嬗变。
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步骤,该校制定了《关于实施“开放课堂”的意见》,推出典型,引路导航。2014年2月份,学校推出第一批开放课堂,徐静、高原、张宏颖、于爱琴、徐峰等五位同志执教的学科班级开始向全校开放,此后又陆续向家长和外校同行开放。根据“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思路,2014年5月、9月又分别推出第二、第三批开放课堂,林晓青、张军、王晓华、吴秋叶、江海宝等老师执教的学科班级成为开放课堂。尽管开放课堂的学科、年级、班级不同,老师的风格特点不同,但是,所有课堂均运用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例如徐静老师以预习导读为突破口,对“问题”进行深加工,然后以“问题”引路,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原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上尽力发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大胆走上讲台,驾驭黑板,充分展示交流;于爱琴老师针对不同班级给出不同的学讲方案,大胆地把讲解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则走下讲台,和学生融为一体,实现“师生零距离”,让学生真切感到“学并快乐着”,等等。学校充分发挥开放课堂的引领示范作用,抓好管理,抓好教师听课学习,要求每人听开放课堂的课至少10节,并且当堂对听课人员予以统计并在校园网上向全校公布。开放课堂的强力推进,加深了全体教师对学讲计划的理性认识和对学讲课堂的感性认识,由朦胧、疑惑转变为清晰、认可,由被动、勉强变为主动、自觉,给全面贯彻落实学讲计划开辟了多种途径,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打造充满生机的学讲课堂,三十七中以多种活动为载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标课,根据学校提出人人参与、全部合格的要求和本学年内70%的教师课堂达到学讲计划要求的目标,学校按照学科分别成立了达标验收小组,以个人申报为主、教研组推荐与学校指定相结合,在对教师自选课堂考核之后,再经多次“推门听课”检验,合格的确认为达标。赛课,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以实施学讲计划为主题的优质课评选活动,激励中青年教师大胆尝试,创新课堂,这些课没有矫饰、做作、演戏,有的只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进去讲出来为目标的改革。交流座谈,学校和教学部分别举办“学讲论坛”“教学一得”“你问我答”等交流研讨活动,大家讲收获,谈体会,摆问题,说打算,共话改革,共享经验,共解难题。论文评选,以贯彻学讲计划、打造生态课堂为主题,举办“给力课堂之我见”论文征集评选,对优秀论文不仅给予表彰奖励,还将文章挂上校园网,使全体教师共飨。同时,还分阶段评选课堂教学改革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积极分子,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与兄弟学校互动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微课比赛、学讲课比赛、同课异构等等。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活动,直接而有力地推动了学讲计划的落实,课堂由满堂灌、一言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原来死气刻板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们由衷地说:“这样的课,我们喜欢上!”
(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学)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