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爱心车队”,在赣榆柘汪乃至更大范围里可以用家喻户晓来形容。《江苏教育报》、《苍梧晚报》、《今日赣榆》等报刊都对“爱心车队”进行了相关报道。其中《苍梧晚报》在2009年的“社会民生”栏目就进行了三次连续报道:3月6日,以《22名教师用爱照亮学生回家路》为题,报道车队成立及护送等相关情况;4月13日,以《22件大衣温暖“夜归”教师》为题,报道了个体商户张文军为“爱心车队”的22位队员每人捐赠一件大衣,温暖“夜归”教师的事迹;4月17日,以《柘汪二中爱心车队新添4位民警》为题,报道马站派出所的4位民警加入“爱心车队”,上演“爱心接力”的感人事迹。前不久,连云港新闻综合频道、赣榆电视台又对“爱心车队”进行了播报。在目前学生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的形势下,电视报道再次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反响。
赣榆县拓汪二中,一所偏远的山村初级中学,20多名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如何能产生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因为这20多名教师组成的爱心车队,不断传递着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巴特尔也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不是索取,不是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这就是爱,有爱才有教育,因为爱才崇高,无私的爱,是教育的魂!爱心车队就是赣榆县柘汪二中教师用无私的爱组成的一个集体。
故事还要回溯至十年前。一个初冬的下午放学后,一位学生在回家路上被一辆摩托车撞倒,肇事者逃逸了,情况十分危急,恰巧被路过的两位老师发现,他们赶紧抱起受伤学生送往医院,由于抢救及时,学生才得以安然无恙。就是因为这件事触动了几位青年教师的心,从此,他们就开始自发护送学生,不知不觉中一送就是1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事迹一天天流传,他们的精神感染着越来越多的教师,自发护送的队伍不断扩大。
这支车队承担着特殊的使命:每周一到周四晚自习后(规范办学行为前),分两路护送初三走读生回家。当时走读生参加晚自习的有200多人,家最远的离校有近10里路。不管路有多远,天气是好是坏,车队成员都会坚持护送到底。每到周五下午,“爱心车队”的教师便“兵分多路”,逐一将各路学生送到村口。尽管送完所有学生回到家,天已完全黑了,可是“爱心车队”的教师却把这份任务当做一种“幸福的负担”。
平日晚自习放学天已大黑,教师摩托车的灯光,正好可以为骑自行车回家的学生照路。虽然这光比起照明灯要微弱得多,但对于回家的学生来说却弥足珍贵。“乡村的路不是很平整,有点光照着,总比摸黑好。”这是教师们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的理由。有了教师的护送,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的胆子也壮了,家长也放心多了,孩子们每天都能平安准时到达家中。时间久了,当地的老百姓知道的也越来越多,不知从哪一天起,也不知是谁,起了个“爱心车队”的名字,就这样一直叫到了现在。
2009年新学期伊始,新任校长张文涛向全校教师发出倡议,把自发护送车队组织化,正式成立一支护送车队。这一倡议立即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热烈拥护。最后,学校从报名者中挑选身强力壮的男青年教师22人(至今已达到24人),正式成立了教师护送车队,仍然沿用群众的习惯称呼——“爱心车队”。由此,爱心车队的行为就由最初的教师自发行为发展为学校的有组织行为。
10年来,学校领导换了,教师也换了一茬又一茬,而爱心车队对学生无私的爱却一直没有变,十年如一日,坚持护送,从未间断。伟人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爱心车队的一茬茬队员,他们要经历风霜雨雪的洗礼,要经受烈日严寒的考验,可他们没有一个退缩,没有一个甘心落后,每个队员每年行程都在千里之外。其间的甘苦,唯有队员们自己心里最清楚。
2009年2月初的一天晚上,北风呼呼地刮着。晚自习放学后,车队成员按时出发了。时任初三年级主任的李军海老师和郑杜志老师把西路走读生全都安全送回家后,又骑着摩托车急急忙忙往医院赶去,因为初三一位学生生了病正在医院挂水,作为年级领导的李主任心里牵挂着,想赶快回到医院看望学生。可越急越是生乱,摩托车碰上了一个小凹坑摔倒了,李主任膝盖碰破了,郑老师脚脖子也扭伤了,他们忍住疼痛,扶起摩托车赶到医院做了简单包扎后,又陪生病学生挂完吊水然后送回宿舍,直到深夜11点,两人才回家休息。
“爱心车队”的主要任务是护送学生平安回家,但在护送路上,你随时都会碰到感人的场景,因为“爱随车行”。
就在去年12月中旬的一个下午,那天正好轮到张文涛校长护送。路上,雨又开始哗哗的下了起来。张校长发现两位男生没带雨具,骑着车拼命往家赶,他立即制止住两位学生,和韦庆福老师一起脱下雨衣,二话没说就递了过去。两男生连忙摆手推让,张校长却严厉地说:“不要啰嗦,抓紧穿上,小心骑车。”两位男生激动无语,穿上雨衣往家赶去。而张校长和韦庆福老师却继续淋着雨护送,当他俩回到家时,连穿在里面的毛衣都湿透了。他们赶紧吃了药,可是张文涛校长依然被淋感冒了。然而第二天天未亮,他又准时出现在学生宿舍区。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几乎每个车队成员都曾经历过。就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默默诠释着“人民教师为人民的孩子奉献一切”的师训。
爱心车队的典型事迹不断地感染着社会,如今的爱心车队已不仅仅是护送队伍的专用名词,而成了当地爱心传递的代名词。
柘汪镇个体商户张文军购买了22件棉大衣,亲自专程送到每个队员手中;马站派出所主动派出4位民警,加入到爱心车队之中,为护送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教师节期间,学校辖区内10多个村联合为“爱心车队”捐赠了两辆摩托车;柘汪镇马站村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个体老板,于2010年元旦前为车队的每位队员购买了羽绒服送到队员手中;······
从最初的自发行为到有组织的集体行为,从校长的个人行为到学校的制度行为,从单纯的学校行为到辐射周边的社会行为,爱心车队在不断延续着爱心、传递着爱心,而且今后还会不断延续下去、传递下去。请听队员们的铮铮誓言:“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爱的付出。哪怕再苦再累,我们也无怨无悔。我们要把爱的事业进行到底!”
编辑:杨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