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重任在肩的团队。2011年秋学期,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的唐国广、李猛、吴晓茹、马红淦、王保洲5名老师,肩负组织和领导的重托,怀揣与艳阳同样火热的激情,来到远离大市区50多公里的盐都区北龙港初中支教。
这是一支乐于奉献的队伍。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2岁,人人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个个都是家庭的顶梁柱。一年来,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克服重重困难,坚守三尺讲台,笔耕舌耘育桃李,满腔热忱做红烛,以真才实学和真情厚意,让水荡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与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
这是一群敬业爱生的教师。地方领导、学生家长对他们的工作业绩赞不绝口,北龙港初中师生对他们的辛勤付出翘起了大拇指。他们就像一支支红烛,在全面实施均衡教育的春风里,倾情燃烧自己,点亮了孩子们勤奋读书、超越自我的梦想。
肩负重任 扎根水荡支教
去年8月25日,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的唐国广、李猛、吴晓茹、马红淦、王保洲等5名老师接到了组团赴盐都区西南边陲北龙港初中支教的任务。他们二话没说,告别妻子儿女、父母长辈,打起背包来到位于盐都、建湖、宝应、兴化四县(市)交界处的北龙港初级中学,勇敢面对到农村学校支教交流的全新挑战。
唐国广是这个团队的领队,原来在毓龙路实验学校南校区做年级主任。按理说,儿子上初二了,正需要父亲在生活上的照料和学习上的指导,他也曾想调回本校部工作,帮助儿子以优秀的成绩进入理想的高中。可就在这节骨眼上,校领导找到他,让他带队下乡支教。他没向领导提半句要求,回家做爱人工作,将照顾儿子的重任继续交给了爱人。8月28日,他就带领其他4名老师赶到北中报到。
在城里工作、生活惯了,突然要下乡支教,肯定会给自己以及家庭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不便。平时,李猛老师的爱人经常加班,都是体弱多病的岳母帮他们带孩子。只有等到放学回家或星期假日,他才能替换老人歇歇。如今,遇到“父子别”亲情考验的他,面对刚一岁的儿子,心里真有些不舍。年龄最小的老师王保洲新婚不久,但为了支教,他不得不忍痛与爱妻暂时分别。吴晓茹老师是滨海人,为了支教事业,再次推迟谈婚论嫁。困难最大的,要数马红淦老师。她是一位两岁孩子的母亲,家里还有个孤单多病的婆婆。她深知宝宝太小,根本离不开自己,又不忍心让爱人独自一人受累,于是就带着婆婆和儿子,一起来到了北龙港“安家落户”。
支教团队刚到北中,盐都区教育局、北龙港社区的领导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学校领导更是尽自己所能,为他们精心安排饮食起居,并安排一间宿舍给他们做厨房,方便支教老师自己烧饭。北龙港社区的领导非常关心这支支教队伍。去年教师节,领导请他们参加茶话会,并向每人赠送了一套炊具。社区领导怕他们吃不好,还每学期补贴他们一定的生活费。学校里的老师们也尽力在生活上帮助他们。谁家玉米收获了,便送些玉米来;谁家青菜长好了,就送些青菜来;谁家韭菜割了,就送些让他们尝鲜。虽然离开了小家,但支教老师们却切身感受到大家庭的浓浓爱意。
勇挑重担 致力推进课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外出打工、经商人数的锐增,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向城市学校流动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近几年来,北龙港初中同其他乡镇学校一样,遇到了学生流失、质量下行的严峻考验。对此,作为领队的唐国广深感肩上担子的沉甸。
开学没几天,担任北龙港初中副校长的他,就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学校状况,分析了学校发展存在的困难及其成因,并结合毓龙路实验学校的成功经验,积极为北龙港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支实招。此后,北中加大了课改力度,完善了巡课制,实施了“学习任务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等“四清”工程,实行了推门听课制度,开展了青蓝结对活动。在此基础上,唐国广又带领七年级英语组,强势推行“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七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全校课改放了好样子。同教英语的王保洲,在九年级领头进行课改,与北中老师共同探索适合农村毕业生的复习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担任语文教研组长的李猛注重强化七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把毓龙路实验学校的教学理念与同组的老师分享,齐心协力搞教改,给这座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协助教务处开展工作的吴晓茹带领九年级数学组的老师,从研究学生的状况入手,积极制定对策,大力实行课堂改革。她任教的九年级三班学生数学底子薄,学习兴趣淡。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她因人施教,降低起点,努力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在“补差”的同时着力抓好“提优”,不少已经完全放弃了数学学习的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求知的乐趣,重新拾起数学书本。
奉献爱心 关爱孩子成长
在北龙港初中,由于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或经商的较多,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同时,该校还有不少残疾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支教团队的老师们花了不少心思,付出了不少心血。
李猛班上有一名叫王明的学生,身体残疾,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李猛就在思想上鼓励他,生活上照顾他,学习上帮助他。他与其他老师一起,经常与王明促膝长谈,及时了解王明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并帮王明分忧解难。有时王明要去三楼上信息课、美术课,李猛总是驮着他上课,下课时再背着他回教室。班上的学生被李老师的爱心感动了,也牵起手来,共同帮助王明。王明的妈妈感动地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老师,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学生。我的孩子在这里读书,真幸福!”
品学兼优的刘林是吴晓茹老师班上的一名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内向,心理素质不佳。吴晓茹就一次又一次地找她谈心,一次又一次地鼓劲她主动与同学们沟通、交流。那份情真意切的关爱,就像姐姐对待自己的亲妹妹一样,让刘林深受鼓舞。
为了帮助毕业班学生提高英语读写能力,王保洲不止一次地自掏腰包,为班里的学生买书。他说:“我不想我教的学生输给城里的孩子。”他的爱心结出了喜人的果实,得到他帮助的学生,成绩均有了大幅度提升。发毕业证书的那天,有6位学生来到他办公室,说要送给他一份礼物。这是一个帆船模型,一片帆叶上贴着他们师生的合影,另一片帆叶上写有一行字:“王老师,感谢您让我们从此扬帆远航!”
2012年中考,北龙港初中的成绩实现了新跨越。今年秋学期,唐国广等5位老师按照组织的要求,准时又到北中报到,将继续为这座学校的孩子们放飞梦想而不懈努力……
(盐都区教育局)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