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校园 > 正文

响水实小“红领巾寻访美丽江苏”之古云梯关(图)

作者:赵观林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本网讯 (通讯员 赵观林)早闻响水县黄圩镇云梯关村的古云梯关,乡风上下三千年,雄踞东南第一关,一直没有机会去看看。5月4日,响水县实验小学教师领着学校“红领巾寻访美丽江苏”小记者团踏上寻访云梯关之旅。

初夏季节,进入云梯关村,处处青绿葱茏,平坦幽深的水泥道路、造型别致的乡村别墅、幽静雅致的农家小院,飞檐翘角的禹王庙,庄重古朴的大雄宝殿,壮丽非凡的望海楼呈现出一幅幅古今交融、夏和景明、乡风淳朴的美丽农村图画。

为了配合响水县实验小学这次活动,响水县黄圩镇政府特地请云梯关村老书记吴桂军作为导游,老书记年近花甲,依然精神熠熠,饶有兴致的带领小记者们来到古云梯关遗址——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亭前。

亭前树木葱笼,百鸟和鸣,亭树相映,景色怡人。亭中立一块方形石碑,古朴厚重, 上书“古云梯关”四个隶书大字,这是由清嘉庆年间的朝廷钦差大臣马慧裕手书、淮安知府周兆龙铭刻 。亭内顶部中间黄绿双龙盘踞,四周分画洛神、观音等神佛故事。据吴老介绍,云梯关本因地形而得名。 “北宋元以前,北沙即为海口,自黄河夺淮合流入海,淤沙渐涨,有土套十余,形若云梯,故名云梯关。”自唐代到清代的近千年时间里,古云梯关都是历代海防重镇、交通要冲、险要河防、宗教圣地和商贸集散地,它背靠黄河,雄视黄海,史家称其为“江淮平原第一关”。 1943年日本鬼子来后,一把火烧了云梯关,只剩下那可怜石碑被埋到地下。直到2005年,村民挖土挖出了石碑,云梯关才又重见天日。为了开发修复这一历史古迹,近年来,当地政府引进民间资本,目前已初步恢复了古关原貌。沧海桑田,古老的云梯关向人们见证了一段凝固的历史。随行的小记者们在石碑周围或看或摸,或记或画感受着云梯关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出古云梯关石碑亭向北,便可登上关内最高建筑“望海楼”。整个建筑飞檐凌空,高大雄伟。楼主体高43米,据说是为了纪念1943年响水境内的大海啸遇难的百姓而建此高度。楼基为八角形基座,以砖石砌成。楼体由八根圆柱支撑,柱间以砖砌墙,墙外有回廊,上覆飞檐,层层如此。楼内设梯可供登攀,楼梯较窄,孩子们小心翼翼登至楼顶已是气喘吁吁。登临远眺,当年的雄关巍峨,云梯穿空,金戈铁马,都无影无踪,曾经的茫茫大海,涛浪汹涌,鲸鲨顽搏,也渐去渐远。如今目之所及是碧野连天,林涛起伏,村庄错落,阡陌纵横。倘若当年的龚自珍登楼俯视此景,该不会发出 “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的感慨了吧!

当问及这儿哪来这么多树时,吴老书记自豪地告诉小记者们:“云梯关人有栽树传统,沟圩路旁,家前屋后,到处都是树,一人抱不过来的参天大杨树、六七十年树龄的水杉树随处可见,这里成片造林已达数万亩,整个村庄都在树林之中。如今的古云梯关村是已经审批的省级生态村。”

下楼至东,便来到大雄宝殿,殿前香炉中青烟袅袅,进入大雄宝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眼前三尊大佛祥和威严,耳畔经声琅琅,真是佛门净地!小记者们也不再喧哗,仔细端详分列东西两面的十八罗汉:他们个个怒目圆睁,手中持着各自的法宝,站立不同的姿势,严阵以待,庄严肃穆地守卫着“大雄宝殿”。大殿北面,众佛依壁而立,俯视众生。其中最大的是观音菩萨,双目微垂,含着凝思,双唇紧闭,浮着笑意,威严中带着慈和,古拙中杂以柔美,形神兼备,巨细和谐,让人肃穆起敬。我们正凝神欣赏时,不知是哪位调皮的孩子敲响了殿中的寺钟,悠长的钟声打破了殿间的清静,坐在一旁的僧人却置若罔闻,依旧诵佛念经,恍如隔世。

而就在离我们不远的殿前空地上,一位僧人和几位村民正在翻晒着菜干,那熟悉菜干香掺和着缕缕佛香,说不清这算是佛事还是俗事。看来,正是这一带纯朴的民风使得来古云梯关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走出大殿,已经快到十一点了。吴书记坐在殿前台阶上,不厌其烦地回答着小记者们的问题,并向我们介绍在离古云梯关遗址东南不到100米的地方还有一处古迹——孝子坊。

响水县实验小学小记者团在吴书记的带领下,沿着林荫道,来到了“孝子坊”。 “孝子坊”立于碧野之上。横匾中间刻有清朝乾隆皇帝御书“孝子坊”尺方大字。匾的左右两边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训示;在下边的横匾上刻有“清故孝子杨绍先”七字。牌坊两边石柱上分别刻有“戴仁而行抱义而处遗清白于子孙”、“生事尽力死后尽思念劬劳于父母”的挽联。落款为“淮安府知府富斌拜撰”。如今坊石虽残,但依然在弘扬敬老孝亲之风。

坊前,没有专门通道,只栽着许多青松、银杏等杂树,令人称奇的是两株桃树,花已落,叶未青而红。很有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吴书记就站在坊前桃树旁向小记者们讲述了在当地被广为传颂杨绍先孝亲敬老的故事。孩子们用心听着,用笔记着,直到正午才依依不舍地与吴书记道别,与古云梯关作别!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想:古云梯关的历史古韵、和谐生态、纯朴民风、孝道美德不正是我们要今天要寻访的家乡之美吗?

(响水县实验小学)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