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2013年12月6日,花乡沭阳南部新城——刚刚从雾霾中走出来的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气,广场红色的拱门气柱上“信息技术,课堂高效助推器;网络联盟, 共享资源生力军”两行对联分外醒目,7块精细制作的图文并茂的版面一字排开,吸引来宾纷纷驻足观看。今天,这里正迎来一大批尊贵的客人,近200名省内外教育同仁,冒着严寒,从四面八方汇聚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参加由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以“构建灵动课堂,提升育人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长三角数字化教学主题研讨活动”,共商数字化数学教学大计。
上午8时,活动在简短的开幕式中拉开序幕,在新落成的300余人的报考厅济济一堂,蓝底白字的背景布上“高效、灵动、智慧、共享” 八个大字和舞台两侧“内引外联,取长补短,沭如实验喜结网络创新业;立足教改,着眼建模,智慧课堂巧借信息深内涵。”一副长联道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在教研室主任叶志兵同志的主持词下,沭阳县教育局副局长刘泽民致了简短的欢迎词,他介绍了沭阳县教育信息化概况和沭阳如东实验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特色,并对整个活动进行了安排。
8时25分,来自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附属中学的倪佩、安徽省霍邱县陈郢学校的袁扬勇和沭阳如东实验学校的郇圆圆三位教师,分别在数字化教室和微格教室为与会者开设了数学课《一次函数的图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思路,不同的风格让听课者顿觉眼前一亮。
9时10分,来宾们兴致勃勃地观摩了该校的大课间跑操活动,饱满的精神、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口号、别样的班徽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部分来宾还观摩了该校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数字化无线网络教室、微格教室录播系统、互联式校园网络电视台、电子阅览室、机器人实验室、航模实验室,配置齐全的现代化音乐、美术教室,令来宾眼界大开。
9时40分,专程从无锡赶来的特级教师、无锡甘露中学校长章晓东在报告厅为全体与会人员上了一节精彩纷呈的同题展示课《一次函数的图像》。他以自己特有的亲和力与学生进行互动,灵活机智处理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高潮不断,笑声不绝,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他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碰撞出的思维“火花”也牢牢吸引住了听课的老师,章老师的激情演绎和娴熟的课堂调控一次次打动了大家。
10时25分是集中评课阶段,特级教室、宿迁市教研室卓斌等与会数学名师就听课情况,对上海、安徽和沭阳如东实验学校三位教师执教的“一次函数的图像”进行点评。他高度评价了三为老师的课堂教学,充分肯定了“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作用,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级教师章晓东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做了短小精悍的专题报告。
在11时30分举行的校长论坛上,三所学校领导紧扣信息化教学,立足校情,分别介绍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优势和课改成果。沭阳如东实验学校从“与时俱进,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加大投入,优化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抓好培训,建好教育信息化的队伍;物尽其用,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效能;立足课堂,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五大方面,向与会者汇报了该校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
本次活动还对2014年三校网络结对工作进行了细化和安排,主要内容包括依托中国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争取实现远程即时播课、评课,多地即时开展教研活动。网上设立同学科教师QQ群,方便三校教师及时资源共享、联系与相互学习、交流。同时通过教育博客平台,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案例、随笔、课后体会并及时上传,及时进行共享互动,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各校分别上传一定量的优质录像课课件供三校进行深入的观察、研讨、分析和借鉴。各校分别上传一定量的优秀学生作文、征文等作品,依托网络平台,在学生层面开展沟通和交流。各校上传优秀教师培训课程或专家讲座的视频文本材料,为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拓宽思路,拟在条件成熟时,实现远程联合培训。
活动结束后,上海和安徽的来宾还兴味盎然地赴沭阳新河古栗林和苏北花卉基地参观。
据悉,“长三角网络结对”校际活动,是在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厅,上海市教委签订了《长三角数字教育资源合作建设协议》的框架下,由三省一市知名学校通过网络,互通信息并结成联盟,坚持“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借助长三角学校的各自优势,通过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教研活动和互访交流活动,使长三角网络结对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跨地区协作,促进教育均衡和区域性协同发展。前两次活动分别于今年5月和10月,在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附属中学和安徽省霍邱县陈郢学校举行,活动主题分别为“运用电子白板,优化课堂教学”和“信息化条件下的生本教育”。
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