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毛小马)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每周四下午,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学校园内都会响起孩子们诵读《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的声音。“国学经典是滋根塑魂的最好养料”,胡明喜校长告诉笔者,2010年开始,学校开始推广国学教育。目前,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四百多名学生人人能背诵国学经典。
一所乡村小学为何能把把看似“高大上”的国学教育落实得如此深入人心?国学教育课程化是“法宝”。学校把每周四下午第二节课作为国学授课时间,分年级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一年级学《三字经》,二年级学《千字文》,三年级学《弟子规》,四年级学《幼学琼林》,五年级学《论语》,六年级学《道德经》。长期教六年级《道德经》的刁连友老师说,国学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在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位本学期刚转入该校的三年级学生家长告诉笔者,她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家务活从不沾边。“学习《弟子规》后,孩子突然间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早上和父母主动问好,主动打扫卫生,卧室自己收拾……现在她的孩子“就像《弟子规》中的那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中描绘的一样”,谈及孩子的变化,这位家长欣喜不已。
国学经典意蕴深远,教师能有效把握得住吗?胡明喜告诉笔者,学校和南京“传奇公益”的国学爱好者每周举行国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国学素养。几年来,该校已经完成了《论语》《中庸》《大学》《道德经》等众多国学经典的系列研讨活动。刚参加工作的尤志津老师坦言,过去对国学经典知之甚少,“现在每天诵读国学经典章句成了‘必修课’”,不知不觉中,自身的文化底蕴厚重了起来。酒香不怕巷子深,小学校也能飞出“金凤凰”。近年来,学校的赵军、杨明珍等老师应邀赴浙江、新疆等国学教育特色学校授课;南京、扬州、镇江等学校教师多次来学校观摩学习国学教育活动。
漫步校园,浓厚的国学氛围扑面而来。在“明德广场”,老子、孔子、孟子的仿铜雕头像赫然醒目,“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清晰地篆刻在花坛侧面,十几个造型各异“礼”字遍布广场;在“礼德文化长廊”,《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章句以及“24孝”的历史故事在墙壁、柱面上展现。“今年我们请专业设计人员打造了国学馆”,在古朴雅致的国学馆,胡明喜告诉笔者,营造浓郁的国学氛围就是要让孩子能浸润其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灵魂、浸染心田、见于言行。
“浸润传统文化之中,能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摈弃浮躁的心态,做到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胡明喜告诉笔者,下一步,学校将把国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德育工作深入结合起来,让学校师生都能“做底蕴厚重、人格崇高、恭俭谦卑、言行如一的君子。”
(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