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1月1日,2017年年首的第一天,灌云县杨集镇城东村鞭炮齐鸣,人头攒动,一对新人的婚庆典礼正在举行。令司仪和所有在场亲朋没有想到的,十几名大小不一的学生在两位特殊嘉宾带领下跑上舞台,向新人呈上鲜花,献上手语祝福。原本满面春风的新娘顷刻间泪水四溢,拽着新郎官要给嘉宾磕头,被制止后迅即与嘉宾拥抱在一起。
原来,新娘范某天生听力失聪,从未进过课堂的她,十四五岁时就随着村邻到江南打工。然而不识字的痛、打工的辛苦,特别是与人交流上的障碍,让她有了重新读书的念头,26岁时来到灌云县特教学校,与小弟小妹们度过了两年时光。尤其是在学校习得一手漂亮的十字绣技艺,如今的她靠“网店”养活了自己,还收获了爱情。此刻的她,怎能不激动呢?
故事的牵线与溯源,笔者走进了灌云县特教学校。冬雨沥沥,寒风嗖嗖,距离县城10公里的千亩果园已是一片凋零。果园内的特教学校却处处荡人心弦:荣誉室里,县、市、省及国级大赛奖牌、奖杯琳琅满目;制作展室里,书法、绘画、十字绣、撕贴画等一件件作品技法娴熟;教室里,语音、康复训练,文化学习有序进行。尤其是校园内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若不与之交流,很难想象这是一群有听力、智力障碍的孩子们,一张张笑脸告诉你,他们与她们在此生活十分幸福。据说,远离城区的灌云特教学校已属全省唯一,然2016年5月以来,该校学生先后斩获市残运动会总分第一,省特殊教育艺术节、全国系统排舞大赛二等奖;学生手工制作“校园网店”课题获省市学生团队创业表彰,其舞蹈《快乐普姆》《爱美伊萨》还入选县春晚;教师陈勇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副校长刘菲获评县“2016教育十佳人物”。
一名残童,一段不堪的辛酸过往
“室外风呼雨嚎,鲜有行人;室内烟雾缭绕,麻将声声。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一名面孔脏的像灰老鼠似的十二三岁残障女童,双脚却被一根铁链紧紧拴住,终日与一块大石头相伴。像狗一样养着,却没有狗一样受宠,此刻的她或许耐不住严寒与雨淋,只能在风雨中无助的呼嚎。”翻开教师臧诗文的走教日记,心却被记述的文字击得支离破碎,眼眶湿润润的。“要让她们有尊严地活着,不再承受人生的二次伤害。”其责任担当的勇气与信心,又令人敬佩有加。
该县伊山镇山前村籍学生戴某,父亲是泥瓦匠,母亲生下他后出走。未进校园的他,因智力问题10岁之前到哪就会坐地上,见到人就傻笑。入学后一年多时间,不仅生活自理,还爱穿整洁干净的衣服。平常看到同学不讲卫生的,还出面制止,并把教室的卫生管理得井井有条。
学生杜某为该县小伊乡籍,父亲是个残疾人。重度智障的她大小便不能自理,见到人就像狼一样扑上来。生气的父亲为了外出干活省心,就用绳子把她捆绑在家。半年的走教,该生现在穿上了干净的衣服,没事就看看电视,晒晒太阳。
该县杨集镇通榆村籍柴某,是50多岁的父亲与有智障的母亲所生,加上个智力低下的兄妹,靠跑三轮车养活一家的父亲整天唉声叹气。不仅母亲吃饭要喂,孩子连一件家务都做不了。智障与自卑,两个孩子从不与他人说话。入学后的两年多时间,性格开朗了,还当了老师的助手。学会生活、感恩的他,经常用手机发短信劝父亲少辛苦点,多回家照顾照顾母亲,还时常把节省下的馒头偷偷藏起来,周末带给父亲吃……在5月份的市残运会上,还一举获得100米、200米、障碍跑及跳绳第一名。
这些失去正常生活能力、视为家庭累赘的残童,上苍的失眷,亲人的弃养,心理往往是痛苦、灰暗的。教会其健康生活,点燃其生活信心的,是党和政府创办的特殊教育,一个个坚守特殊教育岗位的可爱可敬的老师们。
一个教师,一串精彩的动人故事
赵华中,灌云特教学校的教务主任,灌云第一个特教老师,也是首批入校的教师。“当初选择特师,认识相当肤浅。特教特教,一出校门就是特级教师,谁不稀罕?工作十几年来,方理解特教并不是那么回事。”正如赵老师说得那样,没有责任与担当,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人也会变得反应迟钝、精神麻木。的确,工作辛苦,很难感受到常人理解的教育成就。正是有了责任意识,用于担责,勇于奉献,10多名教师谱写出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
刘菲,分管日常校务管理,兼职舞蹈教师。从南京特师毕业后,曾任县教育局副局长、文化局局长的父亲是有能力将她调任县城学校的。可深爱这个岗位的她,在这一干就是17年。残障智障学生排练舞蹈,先天素养不足,且没有选择的空间。并非舞蹈专业毕业的刘菲,排练第一个舞蹈是《酒盅舞》,还拿了市县大奖。可谁知道,排练中酒盅摔了多少个?为了控制酒盅成本,她就让学生在床上练。为了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合拍,她又将音乐完全肢解,肢体动作一个一个反复练。有时一个舞蹈动作练习一整天,只练到腿发酸、头发昏,嗓眼冒烟,一个星期说不出话来。练习没有音响,就从家里带来收录机;表演没有服装,她与同事一同从批发市场买来布匹,裁剪、缝制自己动手。当走上赛场表演时,一个个评委眼发直,带头击掌。
臧诗文,七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班上一名女生手上习惯不好,因处理她拿别人50元钱的事,与家长发生争执,家长甚至说了许多难听的话。当这名学生不小心摔伤时,臧老师将她背上医院,像母亲一样给予生活照应,赢得家长前来感谢,连连道歉,双方现在好得跟一家人似的。上述伊山镇山前村的戴某就是她班上的学生,原先还会逃学,现在遵纪守规,时不时还将参加的学校活动拍成图片,放到他的朋友圈里晒一晒。
吴述敏,低年级班主任,兼职舞蹈老师。特教学校的学生由国家供养,因而造成部分家长一把孩子送来后就完事。天冷了,孩子缺衣缺鞋,尽管电话告知家长,但总有不能及时到位的。问题来了咋办?总不能苦了孩子。不知尺码,用手搾一搾,自己掏腰包给孩子买来穿上。班上的王某宝脾气不好,一生气就瘫在地上不起来。每当此时,吴老师就“宝宝乖,宝宝好”地安抚,直到师生俩好得母子一般。舞蹈队外出演出或参赛,吴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安全,与孩子吃住一起形影不离。从5月份至今,县内乡镇的助残表演、市残联的汇演、南通的全国排舞大赛,忙得马不停蹄。
侍学兵,政教主任,因手语好,经常被公安部门请去当翻译。陈勇,体育教师,学校的杂务“总管”。二人千里智救学生的故事,《扬子晚报》曾整版专题报道。事情起因为该校的陆康、李海浪、顾明全、李航4名聋哑生,被社会上的诈骗偷盗集团以打工为名,骗至广东东莞的虎头镇。当这4名学生被骗遭毒打、训练当扒手的时候,万分焦急的学校与家长尚不知情。诈骗者总以利益至上,发来短信索要10万元赎金,并随即关机。以此手机号为线索,侍学忠、陈勇南飞广东,并与虎头镇的公安取得联系。4名学生的成功解救,得益于该校建立的学生终身关注的爱心QQ群。其中一名学生逃脱后主动联系侍老师,侍老师随即以送交赎金为名与犯罪分子联系上,并在公安支持下解救了其他3名学生。
一个集体,一篇奋进的奉献乐章
因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灌云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尚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改善其办学条件,是校长徐志军任职后的主要工作。半年多时间,在市教育局、县红十字会的大力帮助下,几年前的60多万元创建亏空已经解决,投资几十万元的多功能教学演示厅建成投入使用。
为落实省厅的特殊教育送教下乡新策略,该校利用假期组织教师行走全县13个乡镇、1700多平方公里的300多个行政村,为不能正常入学的县域65名智障儿童送教上门。该规划执行以来,10多名教师风里来雨里去,从未半途而废。用徐校长的话来说,工作最困难的是残童家长的不理解,每年1000元的救助资金送到手人家还不要,认为学校是个骗子,天下哪有这般好事。吴述敏曾几次被家长赶出门外,还说家里没有残童。
为确保每一位残童的帮扶政策落实到位,老师们是不辞辛劳。为查找一名郑姓的学生,吴述敏等几位教师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当从县残联名册上获悉该生不知地址的姓名后,她们从学生姓氏入手,找到了伊山镇的郑庄村,然多方查询无果。后从一位邻居口中得知,距离郑庄村5公里外的伊山镇城东村,有一户卖大饼的姓郑,可能家中有一个残童。得知信息已是晚上9点多,几位老师像中了500万元彩票一样,深夜寻访到了城东村。功夫不费有心人,郑姓夫妇随即表态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读。
提及未来的发展,徐校长信心很足,一幅灌云特教事业的未来蓝图令人鼓舞:建一栋综合楼,一栋康复楼,搭建一支现代教育需要的高素养师资队伍,把校外的其它社会机构的学生收编,让其接受正规的教育。并希望能在省补资金的支持下,县里对校址重新规划,像全省所有特教学校一样,将学校搬迁至县城周边,让全县近300名残童全部实现进校或居家就读。
(灌云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