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2月28日讯12月27日,在南京工业大学人才推进大会上,应邀作人才主题演讲的省政府参事、省中青年人才创业促进会会长赵永贤将当今世界一流大学人才争夺走势,概括为“理念新、国际化、重机制”9个字,让在场的近千名学校管理者深感受益。
斯坦福凭什么跻身世界一流
“在美国高校,聘请世界著名学者任教或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强校’发展经验最为典型。”赵永贤介绍。
早在二战以后,被誉为“硅谷之父”的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弗雷德·特曼教授,就提出了一流大学“学术尖端”发展战略,特曼指出,“一个大学学术声望的高低,要看它是否有一批学术水平很高而人数不多的人才尖子,而不是靠它的学术水平普遍较高却没有拔尖的人”,就像“一个运动队里与其个个都能跳6英尺高,不如有一个能跳7英尺高”。特曼强调,“只要有好教授,他们就会吸引政府的投资拨款,也会吸引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使学校兴旺发达起来”。斯坦福大学实施“学术尖端”发展战略效果显著,上世纪5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迅速进入美国一流大学行列。近两年,斯坦福大学共有4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教师队伍中累计有近30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国际交流成为国家“教育意志”
世界一流大学抓人才工作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较早提出并实施了人才国际化战略。在美国,上至联邦政府,下至州政府,再到各类大学,无不积极采取措施推进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
早在1966年,美国国会即通过《国际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把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上升为国家教育意志。哈佛、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每年都要接受数千名外籍教师和学者访问,从中寻找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教师。
5年前,哈佛大学教师中其他国家教师的比重超过30%,有色人种教师比重接近60%,其中黑色人种教师比重约占3%。耶鲁大学在制定实施“国际化战略框架”中,把吸引全世界最有才能的学者作为三大目标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教师遴选委员会政策指南中明确要求“各系教师及遴选委员会要发现并说服世界一流学者成为麻省学术共同体的一员,每一项遴选的目标就是要在全球招聘头等教师,并向应聘候选人展示麻省是一个成功的、有吸引力、有热情的学术共同体”。
为啥诺奖得主70%为美国工作
制度建设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世界上有正反两个典型案例。一个是前苏联解体,人才制度缺失带来科研投入减少和工资水平下降,导致50万到80万名科学家前往国外寻求发展,流失的人才以30至50岁的为主,他们绝大多数去了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另一个是美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发展制度文件。在制度保障下,美国成为全球人才市场最为发达国家,全世界最有实力的人才中介公司及猎头公司近80%集中在美国,全世界1/4的高新技术人才在美国,全世界70%的诺贝尔奖得主在为美国工作。
美国世界一流大学常以“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的名义,招揽已任职于其他国家的高层次人才,这种“客座聘任”制度允许受聘学者在自己原任职学术机构继续享有终身职位待遇。2012年9月7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便以“客座教授”名义,正式聘请麻省理工学院第16任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来校任职。“他们的机制很活,我们还要慢慢地适应,并借鉴这种做法。”赵永贤表示。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