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江苏人民教育家:在学习服务实践中尽享提升乐趣

作者:任素梅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在学习服务实践中尽享提升的乐趣

——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2013年实施工作综述

1月9日至10日,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育思想报告会暨集中学习活动在南京举行。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第一期培养对象结合本校教育特色作了深刻的思想汇报,两名省内知名专家以大学精神和时代特征为主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一期、二期全体培养对象分组讨论了2013年小组与个人总结以及2014年学习研究计划。形式多样的培养活动,让培养对象碰撞起思想火花,感受到学习之乐。

过去的一年,聆听高端讲座、牵手农村教育、强化思想凝练成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年度关键词。正是这一段段学习经历、一次次牵手服务、一番番实践思考,让每一位培养对象尽情享受着提升的乐趣。

在学习中收获

“扩大内需和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科学精神与发现之旅”“视觉文化与母语传统”“网络舆情分析与危机管理”……2013年6月21日至27日,一期、二期全体培养对象走进南京大学,聆听了11场由国内知名专家在哲学、经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作的专题学术报告。“教育不仅需要深邃的胸怀,更要有辽阔的视野。多学科学术报告为我们思考教育问题打开了思路,我们收获了很多。”第一期培养对象潘建明这样说。

聆听高端讲座是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重要方式,接受专家指导则是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主题。据悉,专家指导组由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和特级教师等47人组建,通过个别对话、跟组指导等常规活动,对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划进行诊断和修订,帮助他们确定研究方向,指导课题研究,提供专业咨询等。“我特别期待每一次的专家指导,他们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让我进一步清晰了未来的努力方向,他们是我专业发展的重要引路人。”一位培养对象向记者表达了他的 “取经”感受。

在服务中成长

“到农村学校课堂中去,是每一位培养对象的必修课,是他们道德修炼、境界提升的重要途径。”在2013年“牵手农村教育”巡回指导活动开幕式上,时任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这样表示。

“牵手农村教育”是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2012年开始实施的重要计划,活动以“农村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主题,采取驻校调研的方式,通过听课、座谈、报告等形式,针对课程计划的实施、教学行为的改进、研训制度的健全、评价方法的改革、学校管理的创新等开展指导工作。2013年全年,一期、二期培养对象分赴苏南、苏中、苏北等20个县(市、区)开展了牵手活动。

“与其说牵手活动是在指导,不如说是我们在学习、在思考、在感动、在激发责任。”第一期培养对象、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校长庄惠芬表示,

“我非常感谢牵手活动,给予我深入农村教学课堂、走进农村学生学习现场的机会,让我倍感教育家的胸怀和使命,我将带着对教育的虔诚回归教育的原野,耕作于更广阔的世界。”第一期培养对象、江苏省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则由衷地感叹:“牵手农村教育,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一期培养对象、南京市中华中学教师王高甚至在琢磨:“我除了参加省统一的牵手活动外,自己还要牵手一所农村学校,并把牵手活动一直做下去。”

在实践中思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开心’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积极的生命状态,因‘爱’而‘开心’的教育,是教育行走的美丽姿态。”在一次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活动中,第一期培养对象、镇江市外国语学校校长潘晓芙作了题为“以爱就开心为教育追求”的教育思想汇报,她的教育理念正是在一次次的工程实践活动中凝练出来的。王伟现在是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校长,曾与潘晓芙一起共事26年。“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如何让学生学得快乐,现在潘校长终于找到了精髓,提出把爱和开心贯穿在教育全过程,并通过建立团队、公开教学和专题讲座等形式,把爱辐射给更多师生。”王伟说。

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个性化教育理念和原创性教育思想,既是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提出的考核目标,也是每一位培养对象的努力方向。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在专家的指导下,每一位培养对象都逐渐明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个性化的教育话语,为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崔春霞表示,“作为我省的一项创新举措,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刚起步时谁心里都没底,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大家的不断探索中,现在可以说是找到感觉了,而且感觉越来越好。”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