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青少年之音”危害不可小觑

作者:仲崇山 王 娟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新华日报》

最近,南京不少中小学生中流行一种“老师听不见的铃声”,据称成人往往听不到。一些中小学生就把装有该铃声的手机堂而皇之地带进教室,在课堂上互相拨响,而老师对此毫无觉察,因此又称“青少年之音”、“蚊子铃声”。

“这种铃声老师听不见,父母更听不见,只有附近的同学才能听得到,非常好玩,班里有手机的同学都知道这个秘密。”南京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兵兵告诉记者,自从他的手机换上“蚊子铃声”后,上课时候来电话、收短信都不用害怕被老师发现。

“蚊子铃声”从哪儿来的?兵兵透露,网上随便可以下载。记者用“百度”搜索,发现上面确实挺火的。记者从网上下载了一段“蚊子铃声”,听后感觉有点像刹车声或高频率电流声,很刺耳,时间稍长就有种耳麻、耳鸣的感觉,令人不舒服。据介绍,“青少年之音”本是国外一家保安公司发明、商用名为“蚊子”的一种声频技术,主要用以驱赶在商场附近逗留的无所事事的青少年。商场广播中反复播放“蚊子”,年龄稍长的人们基本不受影响,但青少年往往只须几分钟便会产生烦躁情绪,不得不离开。“蚊子”前几年在欧美国家青少年中非常流行,被学生奉为至宝,但被学校视为大麻烦。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的王军副主任医师说,“青少年之音”其实是一种针对青少年听力特征的高频噪音污染,经常听这种铃声的孩子,性格容易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时间久了还会造成青少年人格扭曲。

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佘万东告诉记者,人类耳朵能捕捉到的声音,频率在20-2万赫兹之间,这种“蚊子”铃声其实是频率约为1.7万赫兹的高频音。随着年龄的增大,中老年人耳蜗血管硬化、供血不足,会引起听力的衰退,大多数人在30岁后,就基本失去了对1.7万赫兹以上声音的辨识能力,所以才会出现学生听得见、老师听不见的“神奇”铃声。经常听这种高频或超高频的铃声,会对青少年的听力造成一定损害,特别是将来从事音乐、作曲等方面的职业,这种损害不可逆转。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