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27日讯教育部日前传出消息,未来高考制度改革,将推技能型高考和学术型高考。高校也要完成相应转型,将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以应用技术型、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转变,培养顶级“蓝领”,江苏高校做好准备了吗?
美国、欧盟高校毕业生中80%是应用型人才,20%是学术型人才。而中国高校毕业生中,40%是应用型人才,60%是学术型人才,一些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令人苦恼。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不接地气”。
如何“接地气”?在前天结束的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徐子敏透露,三类高校将面临转型。第一类是1999年以后新建的、未参加第一次本科高校评估的高校,比如常熟理工学院、宿迁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第二类是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建立的、面向地方培养人才的院校,例如定位于滩涂开发、海洋工业的盐城工学院等;第三类是众多独立学院。
“过去本科一年全国招收几万人,培养的都是精英人才;现在一年几十万人以上,不可能所有毕业生都去科研院所、事业机关、高校就业。”徐子敏说,目前诸多二本、三本院校,本就应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可其办学依然走“高大全”之路,都想办成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而另一方面,职业技能人才又非常缺乏。
由于目前还缺少政策上的激励支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可能没有动力。当前高校评价体系比较单一,比如看重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等,如果转成应用技术型,学校在这方面的成果就会减少,所能得到的国家、社会资源也会相应减少。“高校一个研究性优势学科,每年可以得到一两千万经费。没有了这些钱,学校怎么建设发展?当务之急是适当参考高职院校相关政策,建立起新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评价体系。”徐子敏坦言。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也需重新定位——既有丰富、成熟的职业技能,又能教书育人。但按照现有政策,一个在职业技能上取得副高或正高的技能人才,想要到高校任教,没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是不可以的,未来必须建立起通道,人事部门对这些人才也要有特殊的分类评价体系。
尽管重重困难,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已形成共识: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术人才需求出发,这次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有现实合理性。去年,我国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省内常熟理工学院、三江学院、金陵科技学院作为成员,已率先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之路。
在金陵科技学院三维光学运动捕捉系统实验室,大二动画专业的胡婷对记者说,他们学校的动画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和动画公司的项目结合,学生从大一就可以参与。因为动手能力强,该校毕业生最近几年都是百分百就业。
南京工程学院副院长吴中江认为,应用型本科和学术型本科最大的区别就是,要不要和社会、企业合作办学,两者的培养体系有很大不同,“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到企业去,以人才的技术为导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应用型本科就变成了高职,转型依旧要保留本科高校的底蕴,比如强调学研结合,确立应用型研究方向,着眼于技术的实际应用、怎么形成好产品等。
“今年,江苏将启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试点工作。”徐子敏说,将根据高校自主申报情况确定试点数量。教育部门将起到制度规范与导向的作用,不会用行政手段“逼”学校转型。“需要注意的是,转型不应由教育部门代为定位,而是在教育部门宏观管理之下,让学校自主选择如何办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必须打破学历导向,最重要的是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实行各类教育、学校完全自主招生。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