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交钱可以得到高考试题内容?骗局!

作者:沈大雷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交钱可以得到高考试题内容?骗局!

教育部门提醒广大考生安心备考,勿信谣言

本报讯“命题专家”猜题、售卖“高考试题”、代考及销售作弊器材……高考日益临近,各种与高考试题有关的诈骗信息也甚嚣尘上。4月2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高校招生处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广大家长和考生,安心备考,不要轻信谣言,以免贻误考生前程。

近日,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有个别高三学生家长向该市教育局反映,带孩子参加一培训机构的高考补习讲座时,举办方承诺,一旦家长与他们签订合同并交3990元钱,就可保证孩子在高考前一个月得到考试内容和资料,进而考上重点大学;如果没有被重点大学录取,费用还可以退还给学生家长。获知这一消息,该市教育局立即展开调查,发现原来这是个骗局。

发生在湘潭的这个培训骗局并非个案。随着高考日期的临近,各种与高考试题有关的诈骗案件也进入了高发期。有些培训机构打着所谓“命题专家”的幌子“猜题”“押题”,忽悠家长和考生购买,也有不法分子公然售卖所谓“高考试题”、作弊器材,发布虚假“代考”信息等。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最后常常是赔了钱财又白费了精力。

“高考试题、试卷在考前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命题专家处于全封闭管理状态,试卷印制、流转、分发和保管等环节按国家要求,全过程视频监控,各项工作均按 《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安全保密工作规定》执行,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不可能出现泄题、漏题的情况。”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高校招生处副处长袁桂华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安心备考,不要轻信谣言,以免浪费时间和金钱。对于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流传的 “命题专家”猜题、售卖高考试题等谣言,考生和家长不必理会,更不要去做违法的事情。

袁桂华介绍说,目前,全国各地均十分重视考风考纪建设。考试期间,各地充分发挥高考标准化考场的作用,利用身份识别系统、防控作弊系统、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强化考试组织管理,对考试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有力打击了违规行为。同时,《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特别是针对使用手机、无线电通讯设备等现代化手段以及替考等违规行为,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考生一旦有上述作弊行为,不但该科目成绩取消,而且其本年度报名所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均无效,情节严重的,还可以同时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理,考生的违规信息将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所以,违规的代价很高。”袁桂华介绍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正逐年提高,希望考生树立诚信考试的观念,不要因为违规而失去上学深造的机会。

袁桂华提醒广大考生,高考不仅是一场文化知识的考试,也是对考生道德品质的检验。“目前,全社会都在营造诚信氛围,建构伴随个人一生的诚信体系。所以,诚信考试是每一个考生的义务。希望考生珍惜名誉,用实际行动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

【相关链接】

高考试题类三大典型骗局

骗局1:“命题专家”猜题

行骗伎俩:一些培训机构打着“高考命题专家”、名校名师的旗号,编写所谓“押题卷”“最后一卷”,举办“押题班”等,声称高考试题命中率高,牟取高额经济利益。

典型案例:2007年4月,一则名为《2007年,中、高考总复习之试题猜想》的广告在哈尔滨市一些媒体反复播出,吸引了许多考生和家长购买。广告称,该书由全国上百名考试命题专家编写,2006年猜中各地考题上百道。经记者查证,命题专家系子虚乌有。

骗局2:“售卖高考试题”

行骗伎俩:高考前,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考生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以手机短信、互联网向考生或家长发送 “出售考试试题”“标准答案”“考试中传递答案”等虚假信息,待考生及家长上当后,以虚假试题冒充高考试题诈骗钱财。

典型案例:2005年6月,黑龙江省破获一起网上贩卖假高考试题案,两名 “高考试题贩子”谎称有“哥们儿”在教育部负责命题,到处发帖高价兜售假高考试题骗取钱财。经公安机关审查,他们发的高考语文试题根本不是高考试题,而是在网上随意搜索的假试题。

骗局3:代考及销售作弊器材

行骗伎俩: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发布销售短信橡皮、无线耳机等作弊器材信息,声称此类器材可以通过高考安检,或是承诺可以通过办理假准考证的形式由 “枪手”代替考生进入考场考试,待考生及家长上当后诈骗钱财。

典型案例:2011年6月,厦门市警方破获一起谎称提供代考、销售高考作弊器材的诈骗案,10余人中招受骗。犯罪嫌疑人利用开设的网站发布提供高考代考、销售高考作弊器材等虚假信息,通过电话和QQ等方式与买家联系。犯罪嫌疑人要求买家提前预付定金,一旦定金到手,即不再与买家联系。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