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求名气还是质量有差距? 高校招聘“海龟”“土鳖”两重天

作者:杨频萍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有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4月12日,在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与中国教育在线联合举办的2014年高校补充师资供需洽谈会上,记者看到,现场30多所高校所提供的近900个岗位中,有不少都对“海龟”大亮绿灯,海归经历成了香饽饽。

有了海归经历,不仅年龄、学历、论文发表等诸多要求都可以放宽,而且待遇也迥然不同。“博士安家费8万元起,海外归国博士安家费20万元起。”“在境外著名高校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可补贴30万元。”现场一所省属重点高校的张老师告诉记者,这种划界差异还表现在入校后,今年在该校40岁以下的教师中,“海龟”可以比“土鳖”提前两年评副高职称。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求职者有些无奈。南京大学某文科博士小陈对记者感慨,她遇到最极端的情况是,有高校宁可招聘海外1年制的硕士,也不愿意要国内名牌大学的博士。“现在文科博士都大举海外招聘了,国内的博士还有啥读头?”河海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硕士梅梦则认为,招聘单位挑“海龟”,也是国内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过多过剩的表现。“像土木、交通、水利、港航的研究生,哪还有他们挑的余地?没出校门就被抢光啦!”

江苏理工大学一位招聘人员透露,省内高校青睐海归人才,与高校追求海归教师比例不无关系。“但海归是否能够真的发挥所用,也是因人而异。”多位现场招聘的高校人员表示,往年招聘的海归科研能力也并不尽如人意,但海归博士的名校背景和发表的论文都是高校申请课题的加分项,这不得不作为招聘时的一大考虑。扬州大学负责招聘的娄科长则表示,今年要招的130名新教师将享有海外培训计划。尽管学校青睐海外人才,但“海龟”也可以自己制造,不应该成为人才招聘时候的特殊门槛。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