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文件使学生体质的话题成为热点,作为社会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现状尤其引人关注。
运动意识差、体质下降明显、锻炼时间少等问题是大学生自己都十分认同的现状,“对付”体能测试成为不少大学生走进运动场的唯一目的。然而,体能测试的硬指标能否与提高体质画上等号?大学生对这样的测试方式是否认同?
体测纠结程度堪比四六级
前一段时间刚参加一年一度体能测试的中国传媒大学学生魏军告诉记者,把所有项目都测了一遍,自己的身体已经有点招架不住,“平时很少锻炼身体,一下子要参加长跑、跳远等项目,确实有些吃不消。”他说。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进行体能测试,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跳远、握力、实心球等项目,而最让大学生们打怵的长跑最近也成为必测项目之一。根据要求,全部项目至少有七八项内容。
已大学毕业两年的于思源回忆,她当时“不幸”赶上了学校体能测试正规化操作的“第一趟车”,学生对于突如其来的测试很不适应,有些同学进行练习、准备之后去测试,而有些同学则干脆横下心来“裸测”,很多人“跑完了都差点累吐在跑道上”。
对于一些平时缺乏锻炼的大学生来说,短时间内集中进行的体能测试让他们感觉很痛苦。吉林大学学生吴迪感叹道:“平时从来不长跑,体能测试跑一次之后,死的心都有了。”
不少学生表示,虽然自己也很清楚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都未能付诸行动,往往是体能测试来临才临阵磨枪,“还不如考四六级,至少答题可以‘蒙着答’。”吴迪说。
“硬杠杠”让学生很无奈
看着身边的不少同学都因为久坐不动导致颈椎、腰椎出现问题,东北电力大学学生王莹承认,应该通过体能测试这样的强制方式把大家拉回到运动场上。不过,体能测试逐渐演变成为一门“考试”,让他觉得这样的做法有所“跑偏”。
“体能测试的每一项指标都被换算成分数,在测试中我们只会想着如何去拿更高的分数,根本不是从内心真正感觉到运动的快乐。”王莹说。
既然把体能测试单纯地当成一门考试,“久经考场”的大学生也拿出应对考试的招数来对付体能测试。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的在读研究生蔡洋回忆道,当时为了顺利通过测试,“胖子帮瘦子们吹肺活量,瘦子们帮胖子们测立定跳远……”
根据一些高校的规定,体能测试成绩还与评奖评优、保研升学等环节密切相关,甚至作为决定依据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就把体能测试成绩达到75分以上作为申请奖学金的硬性标准之一。
融入了利益元素的体能测试激发了不少人的“聪明才智”,代测、代跑等甚至成为一门“职业”。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愿冒“作弊”的风险这样做,但切身利益相关的“硬杠杠”摆在面前,很多人选择了冒险一搏。
好体质不能仅靠硬指标
有学生吐槽道:如今的体能测试几乎变成了一种冷冰冰的测试,“硬杠杠”只会让大家越来越反感,测试的项目很固定,并不会让大家找到运动的乐趣,即便是单纯为了体能测试而进行联系,对身体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有限,“谁平时没事儿会强迫自己扔实心球、跑50米呢?”
吉林大学中国青少年成长研究与指导中心执行主任裴海泓认为,体能测试的硬指标初衷是促使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但起不到实际效果的体能测试很可能会变成“形式主义”,由于牵动学生利益而导致部分学生弄虚作假,更让体能项测试本末倒置。
吉林大学学生安然表示,提升体质还是应该从培养大家的运动乐趣入手,仅靠强硬测试中的“硬指标”,只会让大家反感。“学校要求大家重视日常的身体锻炼,但校园里很多运动场地和器材都是收费的,即使想锻炼,也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她说。
中国传媒大学体育部教师刘春明认为,大学生体能测试的初衷是好的,但目前的一些项目、指标设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该选择真正能体现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和指标来进行衡量,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置项目,让学生的运动兴趣释放出来。
裴海泓建议,提升学生体质、推进体能测试发挥实效的当务之急是让学生的认识和思想发生转变,让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内化于学生身心。“或许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地区的先进做法,在体育项目设置、运行方式上做出改变,让学生真想去运动,自然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质。”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