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展示“千万别报体”。 网络截图
网友展示“千万别报体”。 网络截图
每到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就成了考生和家长的一个难题。今年,微博上“千万别报体”蹿红,引发造句热。未来的各路师哥师姐们纷纷给考生“忠告”,诉说自己“饱含血泪的经验和教训”。
■ 网友吐槽
多数专业躺枪“千万别报体”
“千万别报考古,因为逗比的世界没人懂”、“千万别报学前教育,因为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千万别报English,因为汉字(子)难找”、“千万别报环境工程,因为实习基地在垃圾处理场”……微博上,一组网友针对高考填报志愿“现身说法”的图片近日广泛流传。前辈们“有图有真相”地在不同办公室背景下,手举一张大白纸,用彩色记号笔手写下“血泪史”——千万别报某某专业,因为某某理由。
难就业、苦加班、没妹子、被鄙视……被称作高考志愿填报另类指南的“千万别报体”红遍网络,记者调查发现,被网友吐槽的“坑爹”专业中,除了一些真正是将来就业形势不太好或对专业性要求特别严格的外,新闻学、国际贸易、计算机、汉语言文学等传统热门专业也一一躺枪。
■ 记者调查
高考生:只是娱乐“不当真”
记者发现,“千万别报体”大致分三类:一是某些专业学习压力格外大,就业情况和其他专业比起来未必就很好;二是觉得某些专业没什么可学的,大学几年有点浪费了;三是对专业或者学校的吐槽,比如某些学校多宅男,某些专业就业后假期少。
针对网上“前辈”们给出的建议,记者调查一些应届高考生和家长,有人说:“志愿已经填好,为时已晚了!”但是更多的人反馈说,自己只当成是网上的一个笑话来看,“看着师哥师姐们吐槽挺好玩的”。
武昌区高考生小刘说,每年都有关于吐槽高考后选专业的段子,她只是当做刷微博的娱乐段子来看,“不会当真”。
■专家声音
“千万别报体”是网络吐槽狂欢
“每个行业都是一座围城,‘千万别报体’的走红恰好是被工作压抑久了的人们的一种宣泄。”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团委的谈老师最初觉得“千万别报体”挺新奇的,看着各行各业的人举着牌子“千万别报……”,“到后来就觉得没意思了”。
“专业不分好坏,兴趣是最重要的。”谈老师表示,考生在填报志愿方面参考建议,应该咨询老师或者专家,不要受网络上繁杂的信息影响,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她强调,这也给大学的教育带来新的启示,应让学生全面地学习,毕业以后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改变目前的现状。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