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圣火缓缓熄灭 青春永远燃烧(图)

作者:王晓映 顾星欣 曹荣华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新华日报》

圣火缓缓熄灭 青春永远燃烧

——南京青奥会闭幕式侧记

南京青奥会闭幕式现场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中)、南京青奥组委会主席李学勇(右)分别致辞

昨夜,南京深蓝的夜幕中,熊熊燃烧了12天的奥运圣火缓缓熄灭。

不亲临现场,无法体验那样的热烈。不亲自欢呼,无法感受激情的沸点。6万多观众在南京奥体中心经历了两个小时的热血青春之旅。与开幕式的宏大叙事相比,闭幕式灵巧而精致;与开幕式“中国梦”的深沉诠释相比,闭幕式青春飞扬,轻松乐享。超越比赛,超越体育,超越短短的12个昼夜,闭幕式传递的文化信号与生命激情,绵延不绝。

生命至上:燃放“在场”的青春激情

闭幕式文艺晚会名为“青春绽放”,分为青春之城、祝福明天、幸福人家、心中的梦、五洲欢聚、爱的志愿、熄火仪式、青春狂欢8个部分。

正如现场主持人不断“煽动”观众的:让我们Hi起来!闭幕式如同一场年轻人的大派对,以流行歌曲贯连全场。韩雪、多亮、杨培安、姜孝萌、吉克隽逸、平安等青春歌手带来的劲歌金曲一首接一首。在歌手周围,各个字母舞台上,年轻人跳起各种欢快的舞蹈。闭幕团队介绍,除去主要的歌曲以外,共有6位作曲家为闭幕式创作了100分钟的音乐,总共花了208.5小时来录制音乐,采取国际化、交响化的配器手法。音乐制作使用的都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录音设备和技术手段。

闭幕式不再回溯历史,而是尽情燃烧“在场”的激情。7个活动字母舞台就是“NANJING”字样。当第一场“青春之城”一开始,一个巨大的字母N立起,恰如城门打开,连接历史与现代,寓意着南京这座古老城市开放的今天。

字母舞台上的多人技巧,象征着青年人活力四射、勇敢创新的精神,表达了青年人追逐心中奥运梦的美好愿望。

在开幕式上创下吉尼斯纪录的塔沟武术少年震惊了世界。闭幕式上,5名塔沟少年在60米高空演绎进取与诗意。少年手捧闪耀星辉迈出太空步,全场激奋。5位少年中的徐帅帅16岁,“我们往上冲的时候,身体呈20度角,双脚往上空迈步,昂扬向上。”他说,他爱这种姿态,向上,不服输,勇往直前。

事实上,整个南京经历了青奥,也经历了青春的洗礼。

婉约篇章:江南的骄傲与自信

在持续高温高亢的闭幕节奏中,第三篇章“幸福人家”是婉约和宁静的。主创团队用整整一个篇章传递在地文化,这是东道主的骄傲与自信。

音乐总监卞留念的出场格外引人注目。他率领20位小红花乐团的打击乐手,并与20多位来自南京市民乐团的“金陵女子乐坊”,以及南京人熟悉的“四小凤”同台演出。

悠扬民乐中,波光粼粼的秦淮河上驶出一艘船,船头传出观众熟悉的江苏民歌《杨柳青》。演唱这首民歌的4位年轻女歌手,是江苏著名女生演唱组合“雪人组合”,曾经获得青歌赛团体金奖。“在闭幕式这个世界大舞台上,让全世界闻到江苏味道的芬芳多彩,机会难得。”组合的队员之一褚云霞说,闭幕式上的民歌《杨柳青》,没有拘泥于传统,经过参加过“中国好声音”的音乐人戴荃重新编曲,融入了创新改编和衍生,变得更加时尚。

荷花灯、鲤鱼灯从四面飘来,仿佛把人们带到了祥和的秦淮河畔、幸福人家。秦淮河与夫子庙灯会都是南京久负盛名的人文景观,整个现场霎时如同荷塘月色一般美妙。

转自新华报业网

中国名片:奉献的价值与体验

一直在青奥会各个岗位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在闭幕式上得到巨大礼遇。闭幕式升旗仪式之后,志愿者代表就被请到现场,由运动员代表向他们献花,全场观众也献出热烈的掌声。

形象健康的年轻歌手平安演唱了歌曲《中国名片》。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回信,勉励他们用青春激情打造最美“中国名片”。500名志愿者与平安同唱,场面感人。为青奥会服务将成为他们青春生命的精彩经历。所有的志愿者变换队形以后组成了四个字:中国名片,全场掌声雷动。

12个昼夜、288个小时、17280分钟,在这个盛夏,逾百万名南京青奥会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以他们真诚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宾客的称赞。青奥会倒计时200天以来,全市有67万人参与助残、文化、交通等14个领域的志愿服务,还有102万城市志愿者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默默为青奥奉献,用微笑迎接各方来宾。南京成了真正的“志愿之城”。

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志愿者所言:你们代表着我们看到的南京的美好未来。你们向我们、向世界伸出了友好之手。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晓映 顾星欣

实习生 曹荣华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