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2015国考报名129万人 竞争“烈度”创5年新低

作者:李丹丹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5国考报名结束,比去年下降7万人,创3年新低;“政府采购中心”最热;上百冷门职位无人报考

2015国考报名24日下午18时正式结束。截至24日下午17时30分,系统审核通过129万人,比去年下降约7万人。这也是三年来报名人数的最低水平。

与报名人数下降相伴的是,今年国考的平均竞争比例也创下了五年来最低。从2011年的85:1回落到58:1。

国考各项“热度指标”降温

近年来,国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已不是新闻。2013年,最热门职位的竞争比例一度达到“万中选一”程度,去年,最抢手职位的竞争比例也维持在7192:1的高位。但今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最热门职位的竞争比例猛降。

竞争烈度相对降低了,而招考的职位则创下历史新高。今年招考,一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2.2万人,共有13474职位。而在2011年,招录人数和职位分别为1.5万人及9763个。

在上述背景下,今年国考各项“热度指标”均呈现回温态势。专家认为,从2011开始,国考就已经开始出现稳中有降态势。

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则认为,考虑到弃考的现象,今年最终的国考竞争比有可能低于50:1。业内专家由此认为,今年将会是国家公务员“最好考的一年”。

最热门职位热度创8年来最低

在往年的国考报名中,最热门职位备受关注。今年,最热门职位是“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两个职位。截至24日17:30,这一职位的竞争比为2625:1。

纵观近年来数据,今年最热门职位竞争比例创下了8年来最低纪录。自2006年以来,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热度持续升温,在2011年达到顶峰。而与之相伴的则是,最热职位的竞争“烈度”逐步攀升。

2006年最热门职位竞争比例为2014:1。2007年这一数据便翻了一倍,达到4407:1。而2013年国考,最热门职位的竞争比例达到9470:1,出现“万中挑一”的局面。

143个冷门职位无人报考

但在一些职位热得烫手的同时,也有一些职位每年都无人问津。截至昨日17:30,依然还有143个职位无人报考。据中公教育专家分析,无人报考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所在地处西部边远地区、属于冷门部门或职位要求过高。

延伸

应届生报考今年形势不错

新增的职位多数“仅限应届生”

今年国考的招录人数创新高超过2.2万人,而其中主要增幅来自“仅限应届生”职位。截至昨天下午17时30分,“仅限应届生”职位已经过审人数超过45万,创三年新高。

具体来看,“仅限应届生”职位的过审人数占总合格人数的35%。而在报名人数排前100的职位中,有26个职位明确要求招录应届毕业生。

此外,今年大学生村官的招录比例是“四项目人员”中最高的,职位占总职位数的10%。报考合格人数也是三年来最高的,达27403,较去年增加了14%。

观点

“市场吸引力正逐渐超过体制”

专家认为,一个有活力社会应是大学生和人才更多向市场流动

对于今年国考报名人数减少,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旭峰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应该出现的事情。

朱旭峰认为,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应是大学生和人才向市场中流动而不是去政府部门,那么多人挤破脑袋进入体制内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过去很多人批评,这么多人去政府部门是为了官本位和福利待遇。现在更多人愿意进入市场,以前‘官本位’的想法可能现在发生了改变。”朱旭峰认为,国考报名人数减少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市场的吸引力正在逐渐超过体制”。

2015年国考报名人数减少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在昨日举行的人社部第三季度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今年报名的人数和资格审查合格的人数比去年有所下降,往年数千人比一的职位竞争比例,今年也大幅度减少。

李忠分析,报名人数降低的原因首先是由于职位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他表示,今年招录机关对招考职位的描述更加具体,资格条件设置更加详细。

此外,李忠认为由于媒体对公务员职业的分析报道增多,考生对公务员的职业有更深了解。“以前出现的跟风报名的情况在减少,今年的报名更趋理性。”

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应是大学生和人才向市场中流动而不是去政府部门,那么多人挤破脑袋进入体制内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旭峰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