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两会访谈:办好教育,师资质量怪圈如何突破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扬子晚报》

上学盼有好老师,高考高分者却又不肯上师范——

办好教育,师资质量怪圈如何突破

主持人:

袁涛 中国江苏网视频中心副主任,多次参与两会报道

嘉宾:

潘文新 省人大代表、宝应县中学校长

刘毓航 省政协委员、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党委书记

主持人:这几年择校热越来越热,择校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好老师,人们一面希望有好老师教孩子,一面却又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高考时报考师范类院校,两位嘉宾怎么看?

刘毓航:这样的现实给师范类院校带来了挑战。我近几年的提案一直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去年就提出让小学和学前教师培养精英化,在全省推进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机制,扩大师范生的培养面。

潘文新:从我们学校看,每年大概要考1500个本二,本一800人以上,但是报考师范类的学生往往在前五百名之后。如果教育人的人都是二流、三流人才,很可能造成世代累积,使得教育总体水准逐年下降。

主持人:一位工作八年的教师在网上发了个帖子,说他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外,到了寒暑假,还有各种培训和考试,他形容他的工作是“一边生产,一边打仗”,潘校长,是这样吗?

潘文新:教师这个工作本身就很艰辛,教师既要面临着教学任务,满足社会对升学的需求,又要不断提升自己,适应这个需求,还有上级部门的检查等,使得教育工作者职业倦怠比较严重,身心疲惫比较明显。所以,我对教育的思考是这样的,如果通过努力,能够换得社会的满意和学生的发展,那么,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主持人:现实当中优秀教师是一个非常稀缺的资源,缓解这样一个现实问题需要尽快提升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养,请问刘书记,师范类院校在优秀毕业生输出环节上,应如何把好关?

刘毓航:结合当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需要,在狠抓教师职前培养基本功的同时,也要抓师德师能。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家长期望,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的优秀毕业生。

主持人: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交流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各类教师培训和长期交流的工作。不过,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一些名牌学校不宜用过多的教师参与交流,否则这些名校的优秀传统会发生动摇,潘校长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潘文新:交流活动本身的定位是好的,但可能存在几方面问题:参加交流的教师是不是真正的优秀教师?教师交流的目的是把薄弱学校变好,还是想把好的学校变弱?教育的均衡绝对不是平均。所以,教师流动要真正做好,还需要一些配套政策。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刘北洋

两会访谈:办好教育,师资质量怪圈如何突破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       源:《扬子晚报》  

上学盼有好老师,高考高分者却又不肯上师范——

办好教育,师资质量怪圈如何突破

主持人:

袁涛 中国江苏网视频中心副主任,多次参与两会报道

嘉宾:

潘文新 省人大代表、宝应县中学校长

刘毓航 省政协委员、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党委书记

主持人:这几年择校热越来越热,择校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好老师,人们一面希望有好老师教孩子,一面却又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高考时报考师范类院校,两位嘉宾怎么看?

刘毓航:这样的现实给师范类院校带来了挑战。我近几年的提案一直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去年就提出让小学和学前教师培养精英化,在全省推进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机制,扩大师范生的培养面。

潘文新:从我们学校看,每年大概要考1500个本二,本一800人以上,但是报考师范类的学生往往在前五百名之后。如果教育人的人都是二流、三流人才,很可能造成世代累积,使得教育总体水准逐年下降。

主持人:一位工作八年的教师在网上发了个帖子,说他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外,到了寒暑假,还有各种培训和考试,他形容他的工作是“一边生产,一边打仗”,潘校长,是这样吗?

潘文新:教师这个工作本身就很艰辛,教师既要面临着教学任务,满足社会对升学的需求,又要不断提升自己,适应这个需求,还有上级部门的检查等,使得教育工作者职业倦怠比较严重,身心疲惫比较明显。所以,我对教育的思考是这样的,如果通过努力,能够换得社会的满意和学生的发展,那么,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主持人:现实当中优秀教师是一个非常稀缺的资源,缓解这样一个现实问题需要尽快提升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养,请问刘书记,师范类院校在优秀毕业生输出环节上,应如何把好关?

刘毓航:结合当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需要,在狠抓教师职前培养基本功的同时,也要抓师德师能。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家长期望,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的优秀毕业生。

主持人: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交流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各类教师培训和长期交流的工作。不过,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一些名牌学校不宜用过多的教师参与交流,否则这些名校的优秀传统会发生动摇,潘校长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潘文新:交流活动本身的定位是好的,但可能存在几方面问题:参加交流的教师是不是真正的优秀教师?教师交流的目的是把薄弱学校变好,还是想把好的学校变弱?教育的均衡绝对不是平均。所以,教师流动要真正做好,还需要一些配套政策。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刘北洋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