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制晚报》报道:北京正研究取消对外引进特级教师的认定,一旦政策实施,未来再从外地引进的特级教师,将不能享受本市特级教师的相关待遇。这则消息引发激烈争议,质疑者批评北京歧视外地特级教师,为人才流动设置壁垒;赞成者则认为,此举可遏制基础教育界蔓延的“挖人”现象,有助于教育均衡发展。
点评 :优质教育不是靠“拿来主义”,教育均衡更不是靠政策 “堵”出来的。与其考虑是否设置特级教师的跨区认定,不如思考特级教师的 “本土培养”,在如何让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方面想办法、找出路。
据《广州日报》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10个省份调研发现,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未就业比例是城市学生的4倍。这一结论引发了舆论热议。
点评 :“4倍”这一数据可能有些夸大,但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对较难是不争的事实。学校方面可以通过课程、讲座、活动等方式,多向农村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或建立业缘关系网络,帮助他们获取相关就业信息,并在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应聘时优先照顾农村背景的学生。此外,农村大学毕业生要利用好教育部提出的 “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多项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高不成低不就”的处境中脱身。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为激励教师潜心本科教学,四川大学设立了最高奖金达100万元的“卓越教学奖”,来奖励在教学上有突出表现的教师。此举引发了公众热议,有人指出,教学大奖只是惠及少数教师的“危机公关”。
点评 :长期以来,大学教学改革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都有所欠缺,设置“卓越教学奖”来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无可非议。教师不是为了获奖才去传道授业,但因传道授业效果好而受到鼓励,这本身并没有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但当这种做法频繁出现时,不免会引起公众的质疑。与其斥巨资重奖少数人,不如制定普惠性政策,从制度上保障所有热爱教学的教师都能得到激励。
据《绍兴日报》报道:继规定“一人搞有偿家教,全校年终考核和每位老师年终奖发放金额受影响”后,浙江诸暨对有偿家教再出重拳,规定除了追究当事人外,还要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不作为的责任,被媒体解读为“史上最严”。
点评 :“有偿家教”表面看是教师得了 “钱”,实质性的动力是学生要“分”。对很多家长来说,为了“分”投入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正是有着这样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偿家教”才屡禁不止。因此,整治有偿家教,一方面需要依法规范和引导,对教师建立科学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还要做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加大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对于掉队的学生,通过正规的辅导方式进行帮助,尽可能把家长的焦虑降下来。
据《扬子晚报》报道:按照教育部计划,足球特色学校将每周上一堂足球课,让学生人人会踢球。这引发部分家长的担心,“我的孩子不喜欢足球,怎么办?”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中国足协副主席王登峰认为,按现有办学条件,一所学校最多只能开1—2门运动专项课,学生应服从学校的课程安排。
点评 :让足球进校园,确有必要。不过,在为足球进校园叫好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足球、都适合踢足球。足球固然重要,其他体育运动就不重要吗?一所学校最多只能开1—2门运动专项课,那么是选足球还是篮球,是选排球还是乒乓球,应该广征民意,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体质不同、天赋不同,对球类的选择自然不同,不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出发点再好,也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