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河南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4年狂揽65个证书,同时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年级第一,毕业时却找不到称心工作,他感叹“证书还不如一张‘985’学校的学历”。
按照常理,该生本应是用人单位争抢的 “香饽饽”,但找工作却不如人意,不少人归因于用人单位 “唯学历”的 “名校情结”。然而,笔者以为,“证霸”求职碰壁并不一定是因为“出身卑微”,更应往自身找原因。
不能否认,当今社会的确存在着用人单位大搞“出身歧视”,非“211”“985”毕业生不要的现象,但大量事实证明,若没有才能,单凭一纸“名门”学历,即使一时找到好工作,也不可能走得远;如果真有能力,即使没有光鲜学历,前途也不可限量。况且,手握众多的证书并非就代表能力出众,而名校学历也不等于徒有虚名。在求职过程中,学历与能力并不是一道单选题,关键在于是否有真才实学。
此外,“证霸”并非找不着工作,只是找不到称心的工作。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一步到位找到理想工作的毕业生毕竟少之又少。如果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就业环境、薪资、岗位等有过高要求导致求职碰壁,却埋怨社会不公,这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和自负。
因此,在笔者看来,大学生不必怨天尤人,而应不断磨炼自身本领,并准确进行自我定位,从基层工作开始干起,必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