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江苏让科研走出实验室 催生成果转化

作者:贺广华 王伟健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电动车开过铺满石墨烯的地面就可以快速充满电;利用石墨烯制作的手机触摸屏可以柔性弯曲,人们可以像戴手表一样把它戴在手腕上。”6月15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经理”、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冯冠平教授拿着一款采用石墨烯触屏的手机,向记者描述其技术前景。

不过,石墨烯虽已应用于手机触摸屏,但有关石墨烯的各种高精尖技术仍静静地躺在实验室里。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如果把科研成果比作种子,产业化就是让种子发育、成长、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被称为‘达尔文之海’的鸿沟。为打通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通道,我们在全国率先开辟了一块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2013年12月成立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是这个“试验田”。执行院长刘庆介绍说,研究院有很多创新,比如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团队面向全球招聘;不设行政级别,以“总院+专业研究所”为组织构架,灵活地与各类产学研主体共同建设研究所;还有一所两制、合同科研、项目经理、股权激励等,通过改革力求科研“顶天”、服务“立地”。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寄望产业技术研究院勇于探索,促进企业、高校、院所有机融合,加快破解“单个企业做不了、高校院所不愿做”难题。

采用“一所两制”运行模式的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由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造纸厂的制浆废水排放一直是造纸企业的难题,该所与南通能达水务公司合作开发了制浆造纸达标尾水的膜法零排放工艺包,建成国际首创的制浆废水零排放工程,造纸废水被成功转化为净化水、工业盐以及干泥等,不仅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不到原来排海工程的50%。该所还孵化出南京久盈膜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意陶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两家高新企业。

采用“合同科研”制的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促使80%以上的科研成果得到顺利转化。其奥秘在于:财政对研究所不再按人员数量分配经费,而是用市场机制来配置科研资金;不再根据项目拨科研经费,改为根据研究所服务企业的合同科研绩效给予补助。新机制运行顺畅,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开展企业合同科研项目1600多项,服务企业超过5700家,合同科研到账收入超过3.8亿元。

负责筹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液晶技术研究所的留美博士薛九枝表示,作为一名“项目经理”,他在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充分自主权,可以整合包括大学、政府、企业在内的各种资源,同时又担责组织实施产业前瞻性重大集成创新项目,以形成先发优势。

一系列改革举措与机制创新,不仅极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员,也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江苏省副省长徐南平院士介绍说,省政府近日又出台进一步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创新十条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自行处置”“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额最高可达500万元”“允许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到省产研院兼职”等。

一年半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形成涵盖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18家专业研究所,实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近千项,合同科研额近6亿元,累计衍生或孵化科技型企业181家,注册资本约16亿元。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