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我省中外合作办学成果丰硕,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化高素质的创新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开辟江苏学子求学“新航线”
■本报记者 梁早
近期,西交利物浦大学iGEM学生团队首次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总决赛并一举斩获银奖。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iGEM竞赛吸引了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学府的245支参赛代表队同场竞技。西浦学生团队的参赛课题是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用四种细菌的颜色变化来模拟全球变暖趋势。参赛学生杨哲在赛后表示,“从放弃到选择,从异想天开到回归实际,我做到了自己从不敢想的事情。”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在通过微博对获奖学生团队表示祝贺的同时指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迄今为止,江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数已达333个,占全国总量16%,位居全国第一,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开辟了国际化求学“新航线”。翻开中外合作办学30年“成绩单”, 江苏在国内各省市区堪称“最早、最多、最优和最好”。
高起点、跨学科,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省教育厅相关统计表明,在全省现有的333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承担高等学历学位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298个。“十二五”以来,已培养6万名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创办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开创了中外高校在国内合作办学的先河。自1986年招生以来,该中心已培养了近3000名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精英人才。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何成洲教授说:“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是我们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色。”
“国际化办学是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路径之一。”东南大学副校长浦跃朴感言,与世界名校“牵手”,对该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均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提升。该校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2012年在苏州联办的研究生院,是我国首家中外合作联合研究生院。双方共同编制和实施培养计划,各承担50%的专业课教学。浦跃朴介绍说,联合研究生院引进消化了蒙大教授所授课程,还引进蒙大管理经验,以新机制从海内外招聘了一批高水平师资和科研领军人才。目前,该院已开设5个硕士、博士学位项目,培养了一批英语语言应用力强、具有初步国际视野的研究生。
全球化视野办学现已成为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常态。30年来,江苏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课程、教材和育人方法的改革创新,提高了学校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了全省教师和管理队伍水准。据学生评议和网上公示反馈信息统计,2009年至2015年我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满意度均超过90%,在全国各省份评估中成绩最佳。
全方位、宽领域,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依托于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和平台优势,近年来,江苏许多高职院校走出国门合作办学、共建基地,着力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的创新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5年10月11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葛伟杰等6名教师走进德国工商会公共实训中心,接受为期15天的“数控中德合作项目”培训,系统学习德国先进的数控加工教学模式、德国数控PAL标准和质量控制等内容。“德国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学徒工’技能培训和在职职工技能提升,有效提升了‘德国制造’一线员工的技能水平。”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葛伟杰说。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开辟了国际化“航线”。该校先后派遣教师82人次赴国(境)外大学进修培训,并设立学生海外交流专项奖助学金,支持学生赴国(境)外交流,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作为全省唯一的财经类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服务江苏企业“走出去”战略,与印尼南钢武龙钢铁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江苏经贸—印尼南钢职业教育中心”;为下一步在印尼建设分校奠定基础。
在江苏,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实施境外办学战略,有效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推进中外教师和学生的广泛交流,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江苏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
高品质、多层次,引领高水平示范性建设
当前,江苏正处于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亟须进一步加强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2014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新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申报指南》,旨在使江苏在中外合作办学新一轮建设发展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
根据国家及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建设,推动高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省教育厅近期又提出,2015-2020年,江苏将全面实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通过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特色学院和优势学科专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高水平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根据这一规划,到2020年,我省将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专业,1-2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全省高校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际评估排名前200名,建成若干所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把握国际化创新创优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趋势和方向,符合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我省教育界有关人士据此认为,江苏高校应进一步致力于探索交叉、边缘、空白学科专业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推动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的实施,为学生出国学习提供更多机会,着力造就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江苏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扩大开放的战略需要。”省教育厅有关人士表示,以更大力度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的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这是今后江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明确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