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春节“压岁钱”来袭 “红包”应该去哪里?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2-05 来源: 新华网

转自新华网

  春节派“红包”是传统习俗,小孩子收到的红包钱也逐年增加,如何引导小孩子用好它,成了家长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何对待孩子的红包钱?当中体现的往往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家长既不能任由孩子乱花而不闻不问,也不能全部“没收”。一旦红包钱没有合理利用好,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传统观念上很多家长羞于和孩子谈“钱”,但孩子走上社会、独立成家以后,必然要和“钱”打交道,但在当下孩子们的学校教育和课本中,并没有“理财”这一课,家长们就该为孩子补上这一课,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

  据儿童心理学家介绍,宝宝对金钱的兴趣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孩子从小就从家庭和父母身上学到金钱观念了。压岁红包代表长辈对晚辈的祝福,有专家认为,春节红包理财是一门亲子需共同学习的理财课,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财商”,也能让家庭实现优化收益。可见,春节,正是教育孩子理财、树立正确金钱观的好时机,家长们请一起开动脑筋——

  红包该“没收”吗?

  你管还是我管,这是个问题

  春节期间孩子总是特别高兴,痛快地玩,大把的零食,而且还有压岁红包,数额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块。但不少父母却在为孩子的压岁钱发愁:没收了压岁钱,怕孩子伤心;让孩子自己管理压岁钱,又怕他们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

  谈起孩子的压岁钱,李颖对孩子去年的表现印象深刻。“当时老公一大家总共14人,年三十那天,长辈约定相互给孩子压岁钱。不知怎的,孩子以前对钱没有一点欲望,别人给他的钱,他立即会交到我手里,这次却变得很‘现实’,拿到长辈的压岁钱,居然还会翻来覆去地看,直到看到有水印才肯罢休。”当时,李颖和丈夫尴尬极了,“回到广州后,还要求我们把他的压岁钱存在他的名下,把以前的压岁钱也还给他。”

  经过反复考虑,李颖夫妇答应了儿子的要求,但有一个附加条件——“要学会管钱,不能乱花钱,而且有些花费在你身上的钱,也需要你自己承担。”

  考虑到孩子的确长大了,李颖夫妇当晚趁机跟孩子打趣说,“古时候晚辈向长辈拜年要行叩首之礼的,那你要怎么拜年呢?”

  谁料儿子不仅真的跪下来给他们行礼,更亲自打了热水给他们洗脚。并说:“祝福爸妈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以后的学习不会让你们费心的。”李颖和丈夫很感动,每人给了儿子500元红包。几天后,在儿子的要求下,他们到银行给他办了一张银行卡,“当孩子在存单上慎重地签上自己的大名时,别提多高兴啦。在回家的路上,他对我说,要把在学校联欢会上抽到的10元礼金券也兑换成现金,存到银行里。”从那时候起,李颖便知道,孩子开始有理财意识了。

  对于小孩子压岁钱的问题,很多家长的意见都不大一致。有人觉得,既然是孩子的利是,就是给孩子花的,反正数额也不大。但市民陈先生则不然,他认为孩子的利是,不能由小孩自由支配,于是便把孩子的利是钱没收了,但没想到后来却遇到了麻烦。陈先生说,“去年他孩子的压岁红包钱有3000多元,害怕孩子乱花,他就帮孩子保管了起来。但孩子和同学玩完回来就跟他闹,说要拿回自己的压岁钱,因为他的同学都有压岁钱买玩的、吃的。”

  由此可见,“压岁红包”如果没有合理利用好,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全部硬性“没收”恐怕是不可行的。大家不妨像李颖那样,给孩子开设一个账户,引导孩子制定简单的开销计划,和孩子商量用压岁钱来交学费和书费、买课外书等,让孩子在父母的监督下合理利用好压岁钱,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贴士:孩子多大才可以参与压岁钱管理?

  学龄前的孩子主要是让其学习有关金钱的概念,此时孩子还不具备理财的能力,因此钱需要家长代为管理。上学后,如果孩子的压岁钱被“充公”,容易在同学面前产生自卑感。对于这样年龄段的孩子,父母让其理解压岁钱真正意义的同时,还应该和孩子商量一下压岁钱分配的比例,比如多少由父母来保管,多少由孩子自己去支配,同时还可以建议孩子把自留的压岁钱花在什么地方。

  很多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过年会给压岁钱,甚至认为是自己“挣来的”,是长辈们应该给的。因此,父母需要明确告诉孩子,压岁钱是长辈对孩子的爱和祝福的表达,让孩子懂得压岁钱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性交往的礼尚往来,知道钱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和孩子讨论如何运用这笔钱,效果会更好些。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