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16日讯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向校园暴力“亮剑”,辱骂、殴打等校园欺凌行为不再是小事一桩。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从中央部署到地方落实,目前执行情况如何?校园如何更安全、阳光?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校园暴力频频曝光,广受社会各界关注
湖南初三女生遭遇几名未成年人殴打,并被拍照上传网络;浙江庆元县多名初中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捆绑后拳打脚踢,用烟头烫伤并拍摄视频……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出现低龄化、女生组织施暴等新特点。而且不少学生对施暴不以为耻,借网“炫暴”现象日益增多。
“校园暴力频频曝光。孩子受欺负对他的整个成长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专门提交了有关遏制校园暴力的提案。
“目前的校园暴力,不仅是简单地把你堵到那里拿钱了事。你长得漂亮我要打你,你学习比我好我要打你,你抢了我所谓的朋友我要打你。”巩汉林认为,这样的状况亟需改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校园暴力行为态度坚决,“要坚决防范、坚决制止,尽最大努力使这种事情发生率降到最低。”
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校园欺凌现象近年来屡发多发,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由于青春期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往往攻击性比较强,极易发生辱骂、殴打、敲诈勒索等欺负他人的情况。受社会“丛林法则”“拳头法则”以及部分影视作品的影响,校园欺凌在近年来还呈现了一定的成人化趋势。
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4月-7月,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记者在多地调查了解到,各地都进行了多项探索,具体措施包括拓展信息渠道,全面了解情况;加强全天候防控管理;落实相关责任制;构建预防机制等。
“开展专项治理、督查等是好的开始,希望能形成常态化的长效机制。”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六中学副校长孙启兵说。
七成案件未担刑责,施暴学生有恃无恐
在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2015年统计的40起校园暴力事件中,最终施害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仅27.5%,有超过七成暴力案件不负刑事责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造成人身伤害的暴力事件高达九成。
多年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检察院未检科科长杜学玉介绍,由于年龄问题,大量校园欺凌案件虽涉及侮辱、殴打等恶劣行为,但如果够不上轻伤以上伤势,施暴者面临的最多是治安处罚,一般采取民事赔偿、批评教育等方式解决。法律专业人士指出,这可能会让未得到应有惩戒的施暴学生更加有恃无恐。
部分受访专家及教师认为,首先应以更完善的制度识别校园欺凌行为。教育部门及学校应明确校园欺凌的标准,把网络辱骂等新型欺凌行为列入其中,并且实行“零容忍”。“学校的纪律一定要跟上,不能放纵。”全国人大代表、律师秦希燕说。
杜学玉认为,有必要加大对校园暴力的惩戒力度,加强法律的威慑力,加大对监护人的问责力度。中国儿童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建议,责任追究机制应将监护人纳入其中,孩子行为失当,监护人要在一定程度上负责。
事实上,校园暴力是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并非中国独有。很多国家也都将治理校园暴力作为一项重要社会课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校园暴力猖獗,各州通过修法对参与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加强了刑事惩罚,特别是为打击群体犯罪规定所有参与者都要“连坐”判罪。有专家建议,对校园侵害情节恶劣者应依法判处刑罚,对于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也要做出更细化的处理规定,便于司法机关在惩治该类行为时有统一标准,还可适当提前刑责年龄。
影视游戏负面影响,校园暴力根在社会
虽然校园欺凌治理正在全国铺开,但记者发现,一些地方校园暴力事件仍时有发生。6月9日,云南普洱宁洱县曝出小学女生被同学打耳光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关注。
据记者调查,要根除校园欺凌,尚需直击三大痛点:
——沉默之痛:总是“闹大了”才说。杜学玉告诉记者,在她经手的校园暴力案件中,不少是已造成严重后果才被发现的,“其实可能存在大量的校园欺凌案件没有进入诉讼程序,甚至不为人所知。”
有教师称,遇到校园暴力事件后,学校、家庭、学生等往往集体沉默:不少学校选择低调处理,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长往往法律意识薄弱,选择“私了”;受害者学生是弱势个体,怕打击报复,多选择忍气吞声。
—— “循环”之痛:受害者变施暴者,走入“恶性循环”。北京高院的统计显示,近10%的校园暴力被告人曾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光兴说,一些被欺凌学生会寻找比自己弱的目标,将情绪转移到弱者身上,成为新一轮的欺凌者。
有基层教师表示,面对曾受欺凌的学生,大多只是以言语安慰为主,心理疏导不及时、不专业,很容易留下欺凌转移隐患。
——“炫暴”之痛:施暴视频警示不足反成“样板”。辱骂殴打、拍摄裸照、捆绑烫伤、群体械斗……近年来,这些广泛转发传播的视频正成为一种新的隐患和伤害。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梳理近5年审结的近200起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时发现,有近70%的校园暴力犯罪被告人自述受到暴力影视、游戏影响。专家认为,孩子会不自觉模仿使用暴力,从中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
综合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