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里约奥运会上的“酷”科技

作者:魏霈侃 黄蔚 发布时间:2016-08-13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每一届奥运会开幕式,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8年前的北京奥运会,闪耀在空中的巨大脚印、富有中国元素的主火炬和中国印刷字“和”的精彩亮相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激动不已。转眼间,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充满桑巴风情的歌舞、历史人文交织的南美国度、亚马逊河边重新染上的那抹绿色向世界观众展示了别样的巴西,不一样的奥运会,一个新的世界。在这届奥运会开幕式上,以“和平”“环保”为主线的人文精神和当下最流行的全息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正如巴西奥组委主席努兹曼那句动情的话语——“我们承诺的,我们实现了。”

  开幕式以追溯巴西历史的表演揭开序幕。出身里约热内卢的73岁歌手维奥拉穿着白衬衫搭配蓝西装,手持吉他深情弹唱,在不到10人的小提琴、大提琴等小型编制弦乐团的配合下,率真演绎了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巴西国歌,点燃全场氛围的同时拉开了里约奥运的徐徐大幕。

  “种植”绿色梦想

  全绿五环覆盖世界,树苗和种子孕育希望

  五环,作为奥林匹克的标志,在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都有着别出心裁的呈现方式。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漫天的繁星幻化为五环;伦敦奥运会上,钢筋铁骨塑造了五环的硬朗形象。而在里约,为了突出环保主题,五环的颜色归于绿色,树木组成的全绿五环提醒人类,绿色应该覆盖五大洲。

  本届奥运会包含了丰富的环保元素:为实现低排放,开幕式现场的火炬台专门调小火焰,呼吁人类降低化石燃料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开幕式中展示大量的微笑、雨林元素,号召人们保护环境;气温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图像登上了本届奥运开幕式,呼吁人们重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随着运动员入场式的开始,来自世界各地手捧濒危植物和种子的孩子与各国选手一起步入体育场。植物和种子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代表着巴西对绿色环境的维护和希望。大量种植及森林再造,是近年来巴西开展的一项重点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恢复曾经消失近80%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还地球之肺。开幕式上出现的这些植物和种子,都将被种在巴西的土地上,“绿色奥运”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呼唤与渴求,里约人用实际行动将之变成现实。

  鲜科技齐扎堆:

  科技元素闪耀里约,全息投影亮相奥运

  开幕式上,绿色的和平标志从足球场中央垂下,描绘亚马逊雨林诞生及变化的全息投影紧随其后。演员们在全息投影技术所呈现的画面中,用跑酷的形式表现每个民族的到来,留下他们的印记。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展现了茂密的森林与阡陌纵横的农田,在色彩的映照中巴西进入新的时代,让人仿佛置身一个全新的世界。

  高楼林立,都市的轮廓渐渐变得清晰起来。被巴西认为是世界航空史上第一人、并早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巴西人“阿尔贝托·桑托斯·杜蒙特”驾驶着他的“14BIS”飞行在马拉卡纳上空,之后越飞越远,穿过多个里约市地标性景观:高耸的基督山、迷人的科帕卡巴纳海滩……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这些美景在马拉卡纳球场近距离地呈现在全世界观众的面前。

  激烈的奥运赛场,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同时也为了真正体现公平、公正的奥运精神,高科技的运用已越加广泛。里约奥运会将采用机器人拍摄技术、“鹰眼”回放和高精密传感器系统等“鲜”科技。据此次奥运会官方摄影合作伙伴盖帝图像(Getty Images)表示,他们将使用以智能摄像头为核心的机器人拍摄技术,摄影师通过软件360度捕捉特定画面;“鹰眼”即时回放系统将高速摄像头捕捉到的基本数据,通过电脑计算生成三维图像,由即时成像技术还原每个瞬间。该技术将首次在本届奥运会的排球比赛中使用;传感器的出现,代替了射箭场上的传统电子计分器,将误差精确在0.2毫米以内,保证比赛公平公正的同时,让观众能更加全面了解比赛的画面。

  大数据时代,体育运动同样也离不开大数据分析。在本届奥运会的训练、比赛等各个环节,都将用到大数据分析。例如比赛时各项数据的统计、运动员最合理的战略战术分析、竞争对手的打法模式与风格等,将体育数据分析推向了新的高度。运动传感装置等各项科技装备的实时记录,结合数据的软件分析,为科学化的训练提供了保障,不仅能有效避免伤病的出现,还为运动员的出奇制胜提供了“法宝”。

  此外,据巴西“奥运转播服务机构”(OBS)证实,里约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与部分赛事的转播将采用虚拟现实技术(VR)。时下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奥运会赛事转播,能给人带来360度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真正“身临其境”感受比赛过程的紧张与激烈。VR与奥运会的结合,说明奥运的科技含量正不断与时俱进。凭借VR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完善,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如亲临现场般为各国的运动员们加油助威。(通讯员 魏霈侃 本报记者 黄蔚)

  《中国教育报》2016年8月13日第3版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