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改革创新

——写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9-0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朱步楼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是谁让我们从懵懵懂懂、胸无点墨到学有所成、知书达礼?是谁用爱心和智慧,帮助我们激发了兴趣、发掘了潜能、设计了人生?是教师,为我们启蒙、导航、筑梦,才使我们的生命因此丰富多彩。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把崇敬和祝福献给光荣而伟大的人民教师!

  中华民族振兴发展、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教育功不可没,教师功不可没。当前,我国已站在创新发展的新起点上,教育改革创新也进入新的阶段: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另一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迎接时代挑战、坚持问题导向、适应现实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部署。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人”,是培育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育人为本的理念一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主观感知、遵循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契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同向: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全面改革,构建体系开放、结构科学、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所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创新,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来抓。

  借鉴国际上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需要突破的瓶颈,创新创业教育要真正落地见效,并以此撬动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改革创新,关键要做到贯穿教育全程、面向全体学生、全社会协同育人。

  创新创业教育是育人为本的价值体现,必须贯穿教育全程。创业教育专家布罗克豪斯说过:“教一个人成为创业者,就如同教一个人成为艺术家一样。我们不能使他成为另一个梵高,但我们却可以教给他色彩、构图等成为艺术家必备的技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价值和目的不是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和创业者,而是以创新创业为内核、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不能独立于教学体系之外,也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推动创新的过程。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高校要担当主体责任,而且要纳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主渠道,贯穿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要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分工,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致力于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发展自我创新思维能力的体验、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和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强化,而不能将其局限在高校甚至仅作为高校毕业生的岗前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拓展延伸,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中小学,不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才有“创新基因”;在大学,也不只是学工程学管理的学生才有创业潜质。要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普及性,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他们心中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注入创新创业的基因,使其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都能善于思考、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类型齐全、层次各异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拓展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和针对性,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不足,知人善教、因势利导,注重挖掘和培育学生的内在潜质,以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储备、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综合素养,以问题和需求教会学生内化融合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批判性思维,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得到适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要遵循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注重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实现教与学、学与做、做与创良性互动,激励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社会、体悟责任,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在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磨砺意志、健全身心,培育不甘平庸、不怕失败、奋发进取、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和崇尚创新、注重合作、忠职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学科课程,也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活动课程,需要在纵向上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部过程,在横向上打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起校校、校地、校企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学校教育要适应数字化的生存状态、交互性的网络特点和“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更新教育理念、科学设置课程、开发新型智能教材、实施智慧教育的同时,推动校内跨学科和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地方政府和企业要与学校在智力资源开发、人才师资流动、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鼓励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向在校学生开放,鼓励学校教师与产业界技术人才双向流动,引导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支持各种创意创新特别是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还要引导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使“尊师重教、崇尚创新、创业有为、劳动光荣”蔚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短期行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着力构建以学生创新创业知识需求与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教育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深化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推进。与此同时,党委政府、企业行业、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科学协调、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为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