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叫停“家长作业”,教师该如何定位家庭教育(一)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1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最近,全国一些省市教育部门出台文件,提出学校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孩子的作业错误,不得要求家长通过网络下载并打印作业等。这一举措得到了家长们的叫好。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定位家庭教育?

找准定位 明晰责任 合力施教

  ■江苏省宿迁中学初中部 高鹏

  孩子写家庭作业,要求家长参与陪伴,做完作业还要家长检查批改,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这的确有转移甚至推卸责任之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教师角色与家长角色的定位不准确、责任不明晰,势必影响彼此必要而有效的协调、合作与融合,进而给孩子的教育与成长造成减法效应和负面影响。因此,要确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永远走在科学、健康的大道上,增强其加法效应和合力效果,那么学校和教师在找准自身定位、明晰自己责任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家庭教育以及明确家长责任就显得极为必要。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但不能承担或替代学校教育的部分功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对孩子进行全面教育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因此既有共同的教育责任,也有差异性的分工。虽说孩子进入学校后,有目的、系统的和全方位的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但处于起点位置、受固有的血缘关系和伦理道德等内在关系制约的家庭教育,始终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而家庭教育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差异来进行最大限度“个性化教育”的特点,也决定其不可能替代学校教育或承担学校教育的部分功能,因为学校是针对大多数孩子的共同点进行教育的。更何况,家庭是让孩子休息与放松、享受与培养亲情的地方,而不该是学校学习生活的无限延伸。孩子把家庭作业做完之后就不必过多地纠缠于教科书的学习,父母更多的应该关注那些无法用数字和标准来进行量化的、教科书之外的情商而非智商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长具有“教”孩子的责任,但不能承担教师的部分职责,甚至越俎代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难免有惰性,也欠缺责任心、自觉性,因此家长有责任和义务督促、指导、帮助孩子的学习。但孩子写家庭作业,要求家长参与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且还要他们检查、批改、签字,父母成了老师的监工甚至是替代者,这显然是一种责任转移。这样做不仅会加重家长负担和压力,引发他们的不满,进而会造成教育的低效甚至无效。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专业程度毕竟不同,学校教育采用的是国家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都是受过科学严谨的专业训练,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深入的程度是显而易见的。而多数家长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技能培训,所以在“教”的方面存在盲目性,不懂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注意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力,不会基本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因此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教师应该布置家庭作业,但家庭作业的核心内涵应是“亲子作业”。教师布置适量、适度、适当的家庭作业,是教学向学生家庭学习生活合理延伸的重要环节。但如果作业设置不当,教师“用药过猛”,孩子消化不了而无所适从,最终只能是家长动手、孩子观看,这和作业布置的本意适得其反,同时也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所以学校和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务必适量、适度、适当,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子作业”——设计科学、完全符合适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家庭作业,一方面可以让家长了解和正确评价自己孩子的现实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准确把握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家长陪伴参与、督促检查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做法,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个和孩子一起学习的亲子互动的大好机会,从而既有助于增强孩子因亲人陪伴而产生的心理安全感,又有助于增进他们之间的亲情沟通与交流。

家庭作业变“家长作业”是教育错位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委老干部局 张玉胜

  元宵节后,寒假将尽,家住华北某市的贾女士才松了一口气:“孩子的家庭作业终于做完了!”女儿在一所重点小学读三年级,一项作业是“读《时事画报》电子书,总结三件大事”,“找了半天发现这是清末的报纸,里头是政治漫画,还用了广东方言。”贾女士说,“别说孩子,家长读起来也费劲。”一些学校家庭作业剑走偏锋、忽略孩子实际的情况并不鲜见,家庭作业渐渐成为“家长作业”。(2017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亲情陪伴的有效载体,教师向学生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无可厚非。但过多过难的家庭作业,不仅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乐趣,也势必会增加家长们的生活负担。审视“家庭作业”变味成“家长作业”的缘由,教师和家长两方面的因素都有。消除这一教育怪象,同样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协调,形成教育合力。

  规避家庭作业成为学生和家长的难以承受之重,需要教师科学施教与减量减负的主动作为。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承担起传道授业、解疑释惑的职责,谨防借布置家庭作业之名,将应尽的教育责任转嫁给家长,甚至有意为日后的有偿补课预留空间;布置家庭作业需紧扣教学内容,谨防过度“超前”,一味追赶“时尚”,要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家长的参差水平,让孩子们在适量、适度的家庭作业中增强自信、快乐学习。

  家庭作业的主旨是培养孩子们自己动手、独立思考和自主完成的内在素质,家长的任务只能是指导与配合。但反观当下的家庭教育现状,家庭作业成“家长作业”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固然有部分作业远超孩子们的能力所及,但也不排除一些家长出于心疼与溺爱心理的越俎代庖。比如,怕孩子过度劳累,休息不好,家长干脆亲自上阵,取而代之;抑或是不放心孩子动手制作的质量,希冀以家长代劳成就孩子作业完美的虚荣之心。这其实是认知误区,不仅无助于孩子动手能力与耐挫品格的培育,也无助于教师了解孩子的作业的真实情况,这样的家庭作业也就失去了意义。

  术业有专攻,教育当合力。防止家庭作业变“家长作业”,需要尊重和凸显孩子的作业主体地位,在引领其“跳一跳摘桃子”的同时,确保家庭作业的适量适度;家长要指导不包办,学会放手与鼓励。为了孩子们的素质提升和健康成长,家长和学校要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力避角色错位。

家庭教育的异化与回归

  ■常州市朝阳中学 殷涛

  总体而言,人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充分。但现实中,家庭教育又常常被弱化,特别是异化。家庭教育窄化成为“家教”,家长成了老师的助教或“家庭教师”,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家庭教育需要回归应有的“家”。

  爱的加油站

  父母之爱是天地间最古老、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给孩子以心灵的滋养和灵魂的洗礼。它不会因孩子的颜值高低、成绩好坏而有差异,就像冯小刚在女儿成人礼上说的,“亲爱的女儿,我想告诉你,无论是你欢乐还是你流泪,任何时候你回头,爸爸就在你身后。”

  尊重信任,静待花开。在这样的家里,孩子的人格被尊重,差异也被尊重。父母知道,由于个性、环境、行为的差异,不同的孩子的发展进程也是不同的,就像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父母清楚,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既然还在“发展中”,就会不完美,有时候还很“丑陋”,会犯错误,会失败。但父母信任孩子,总能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孩子帮助与指导,让孩子健康成长。

  成长的引路人

  树立“成长比成功重要”的观念。蔡元培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比如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敢于梦想、勇于担当、学会感恩、懂得宽容等。理想的家庭充盈浓浓的书香,不乏民主的交流、激情的鼓励和果断的放手。有人研究了半个世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平,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鼓励孩子立志,尊重孩子的选择,具有启迪意义的教子方法。

  家长比教师更了解孩子的秉性、气质,更有利于独辟蹊径,寻找到最适合孩子发展的路径。许多我们所熟知的年轻的成功者:刘翔、丁俊晖、郎朗都是优势教育理念培养的结果。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家长不妨身体力行,做个德高行洁的示范者,做个与时俱进的学习者,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孩子自然心慕手追,不令而行。

  沟通家校的使者

  家长的误区常在于:要么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事不关己;要么动不动就对学校教育指手画脚,弄得教师束手束脚,孩子左右为难。家长要做好家校沟通的使者。

  保持家庭内部“一个声音”。父母之间、隔代之间往往教育观念相左,教育行为不一,这样的家庭教育容易导致孩子无所适从,乃至察言观色,趋利避害,不仅错误得不到纠正,久之还可能形成双重人格。家庭内部要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和职责,配合默契,不缺位,不越位,在原则问题上不偏袒、不迁就,严而有格。

  家长要主动“访校”“访师”。平时保持联系,积极利用网络、电话等与老师交流,虚心听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改进完善。

  家长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接触现实社会,在广阔的天地里增长见识,体悟人生,饱览无字之书。

  功夫在诗外。家庭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家庭作业和分数,只有让家庭教育归位,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变“代劳”为“辅助”

  ■新沂市阿湖镇中心校 丁良桂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把本该是自己的工作交给家长,一方面会消解自己工作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会让家长对学校、对教师产生怨言及不信任感。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而且个性、经历各异,看似简单的布置、批改作业,对很多家长来说并非易事。“一刀切”地要求家长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既加重了家长的负担,也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要变“代劳”为“辅助”。家长可以做哪些“辅助”工作呢?一是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学习氛围,比如,陪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不去看电视等等。二是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家庭应该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要求家长配合教师,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三是督促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孩子的家庭作业,家长要进行督促检查,这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四是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教师要对班级的每个孩子的家长进行了解,适当地邀请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发挥家长的特长,促进家校沟通。

  学校只有对家庭教育进行明确定位,教师只有明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功能和要求,教育才能不走偏、不异化,家校共建才能结出硕果。

坚守专业边界 维护专业价值

  ■如东县教育局 朱海燕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发挥着各自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教学任务多么繁重、教学压力多么巨大,教师都应恪尽职守,把牢专业底线,维护专业价值,决不能混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向家长转移本应由自己承担的专业劳动。

  与学校教育侧重于文化知识的教学不同,家庭教育的功能主要在孩子身心的养育上。在两者关系上,人们主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教育应对家庭教育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内容包括:普及科学教育观念、传授亲子沟通技巧、指导心理调适方法、改善膳食营养结构等,目的是帮助家长认清自身角色,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放大家庭教育的功能,让孩子充分体验温暖亲情,保证身心发育所需的营养和睡眠,促进孩子良好人格的养成。

  因此,家庭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实践科学,教育孩子成才需要家长加强学习、做好“作业”。这种“作业”不是让家长代劳孩子的作业,也不是让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孩子的作业错误等这些“变异作业”。客观地讲,“变异作业”的产生与过重的学业负担、激烈的教学竞争有关,反映了当下部分教师学科专业意识淡薄,家庭教育理解错位,把家庭当作学校的补充、课堂的延伸,把家长当作自己的教学助手,不仅侵犯家长的权益,也额外加重家长的负担。

  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在其《教师是如何走向平庸的》一文中认为:“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各种误解,在于教师自身没有把教学当作专业。”教师没有专业意识,缺乏敬业之心,不花时间钻研教材,不注重自己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不思考教学变革、不想着提升效率,甚至突破专业底线,将极富专业价值的劳动甩手给学生家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怎能坐视不管?教师自己又怎能不自我警惕和自我反省?

  孩子高高兴兴来上学,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他们,用我们的专业引领和智慧服务,教给他们丰富的知识;家是孩子的港湾,孩子开开心心回家去,让我们尊重他们心情放松、独立思考的权利,别打扰孩子和父母享受天伦的幸福和快乐。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