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二〇一七云栖大会·南京峰会召开,江苏省教育厅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共同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教育遇上“云”,会带来怎样的变革?
■本报记者 任素梅
在科幻电影中,孩子们不必去学校上课,只要在家中戴上特殊的头盔就能接入虚拟学校。未来,这样的“智慧教育”或不再是幻想。
4月26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与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云栖大会南京峰会联合发布智慧教育战略合作计划,全面推进江苏省教育厅与阿里巴巴集团在江苏智慧教育建设领域的合作。在大会的教育生态分会场,与会嘉宾以“数据智能下的创新教育”为主题,共同探讨建设智慧教育“云生态”。
搭起体制内外“桥梁”
一直以来,江苏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2016年,江苏所有中小学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87.4%的班级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537万个,70.2%的学校开通学校空间;启动智慧教育建设,制定智慧校园建设标准,首批认定6所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十三五”期间,江苏将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为核心,以“三通两平台”提升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工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工程,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在阿里云教育培训事业部总经理王晓斐看来,人工智能与教学相结合是阿里云和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的问题。在最初的PC互联网时代,第一波在线教育的风吹来,课堂被搬到线上,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学体系没有被颠覆。”王晓斐进一步阐释道,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应该把“教学场”搬到线上,打破固定的教学体系,实现线上教学的过程化、数据化。数据化为学生建立能力模型,提供知识图谱比对,提供个性化知识推送和差异化的能力评估方案。
“教育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体制外的企业很难进到体制内的学校去。”王晓斐说,行业属性决定了教育行业希望有更多的具有社会责任的大企业进入,这样企业在与政府、学校合作时就会比较容易获得信任。因此,阿里云在教育行业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搭建一座桥梁,实现体制内外在师资、内容和 IT 技术架构能力上的共享,让优质的资源能够有效地流动起来。
打造人才培养“加速器”
据介绍,阿里云大学将与众多教育行业企业、高等院校一起,为云生态培养和输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2016年以来,阿里云联手金智教育,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9所高校实现多方联动,共同制定人才标准、课程体系、教师培养、技能认证、创新创业等多维度的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江苏智慧校园建设已运用云计算、云存储理念进行先期探索,部分高职院校试点项目正在启动。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信息类的一线技术人才,是与阿里云合作的高职院校之一。据院长王钧铭介绍,学校将与阿里云、知途教育合作成立大数据学院。“我们并不产生技术,我们只是大数据的搬运工。学校借助阿里云平台,把最先进的技术搬到学生的脑子里去。”王钧铭说。在培养模式上,大数据学院将采用“双师”式的混合教学方式,由阿里的科学家、工程师通过直播、MOOC 方式提供线上课程,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在大学合作领域,阿里云目前提供4种合作模式。第一种是AUCP 普惠计划,通过课程、实验、学生认证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云服务与人工智能。第二种是帮助高校建立云计算和大数据在线实验室,帮助学生在“云”上完成产品开发。第三种是专业共建,把阿里云课程植入高校教学计划,学生需修完学分获得阿里云职业认证,以此来提升进入行业的竞争力。第四种是在学校建立以“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命名的二级学院,共同培养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专业人才。
共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政企联手共建智慧教育‘云生态’”,是与会者达成的共识。谈及教育“云生态”,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常哲认为,谈生态就是谈平台。平台上的主要角色更多是运营推广,即关注用户及用户活跃度,也就是关注师生的体验。在运营推广过程中,最核心的是教学服务,尤其是课堂上的教学服务。师生只有抓住、抓好课堂,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也才能构成良好的“云生态”。
本次合作,省教育厅将利用阿里云的云计算资源和共享数据中心技术,建立统一的能力中心和数据中台,对基础支撑系统进行改进和提升,使教育服务系统对外服务能力更强、成本更低。双方将重点聚焦智慧教育基础环境云服务能力、智慧教育应用与研究创新、智慧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等3个方面,全面提升江苏“智慧校园”建设水平,为培养能够适应“互联网+”信息生态环境、具有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实践创造能力的人才,探索现实路径。
“此次智慧教育合作将推动我省教育变革,推进江苏智慧教育新生态建设。”葛道凯强调,力争到2020年,江苏全面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