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海峡诗讨架新小 童心诗篇竞娇娆

——记“童心里的诗篇”海峡两岸童诗研讨活动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2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花开是满天的希望,花落是遍地的祝福。”繁华似锦,诗意葱茏的五月,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迎来了一场诗歌的盛会——“童心里的诗篇”海峡两岸童诗研讨活动。该活动由江苏诗歌教育联盟、江苏诗歌教育研究中心主办,活动邀请了林焕彰、孙友田、冯亦同、任小霞等海峡两岸著名诗人莅临活动,这是江苏诗歌教育联盟成立以来首次举办诗歌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吸引了全省200多位语文教师参会。

  童诗为我们领航

  上午,分别由任小霞老师、任丽芳校长和寇锦荟老师带来三堂儿童诗教学课。任小霞老师执教儿童诗创作课,以“夏孩子”引入,“夏孩子”带来了《梦》《夏天的树》《笨影子》等童诗,孩子们在读诗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在任老师的引导下,为诗歌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诗读宽读深。在互动表演环节,任老师请孩子们分别扮演夏孩子、大山、大海、花丛,用说悄悄话的方式,通过孩子们的表情让其他小朋友猜,夏孩子送的什么礼物,一句句诗的语言就在课堂里流淌出来。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全国小学云教师素养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第一名的新桥实验小学的任丽芳校长为与会代表带来了儿童诗课内阅读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课上任校长带领孩子们深入探讨了这首儿童诗的写作手法,挖掘文本价值,并当堂进行创作,使课堂从课本中延伸出去。最后,这篇课文的作者孙友田先生还当堂分享了自己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和初衷,引起了孩子们和在座的专家、老师们的强烈共鸣。

  青年教师寇锦荟老师执教了儿童诗学科整合课《树的童话》,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充满艺术感的整合形式让人耳目一新。课上孩子们在音乐和绘画中徜徉诗的海洋,在美妙的钢琴伴奏声中诵读当堂创作的童诗,体现了新桥实小的孩子们优秀的综合素质与创造能力。

  著名作家、诗人冯亦同先生对上午的三堂课做了精彩点评。冯老先生对三堂课做了高度评价,对新桥实小的诗意教学作出充分肯定,正如冯老所说:我是一直在写儿童诗,但是我今天走近了童心,整个学校就是一颗巨大的诗歌的心脏,充满这童趣,充满设纯真,充满着一种成长的力量。

  童趣给我们护航

  下午,新桥实小第十一届诗歌文化节之“童心里的诗篇”儿童诗汇报演出在报告厅拉开帷幕。

  江苏省中华诗学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工处处长刘莹老师首先为演出致辞。带着对儿童诗美好的憧憬,在人们热切地期盼中,儿童诗汇报表演正式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儿童剧《球孩子》让我们发现原来儿童诗就在我们身边,它也许藏在那朵朵白云里,也许躲在飘落的落叶上,就连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中都有它迷人的身影。我们的孩子就像那跳动的皮球,活泼好动却也爱发脾气。但是,别着急。治愈“爆脾气”最好的良药便是这一首首儿童诗,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变得乖巧。

  诗意的新校娃们还将诗意融进了舞蹈里。在《紫藤花之韵》中,怀揣着诗歌梦的紫藤娃们化身成为片片紫藤花,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她们传播的流淌的诗意与童趣,她们传播的是绚丽的童真与诗篇。

  孩子们更用歌声唱响诗意的童年——低年级的小朋友们用歌声让爸爸妈妈猜猜我们与诗歌的小秘密,高年级的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在歌声中寻找诗意的五彩糖果,让每天都甜甜蜜蜜。

  童真带我们远航

  演出结束后,林焕彰先生给在座的与会代表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诗歌盛宴。林先生谈到诗歌是有生命的、有气韵、有感情的。源于生活的诗歌更真实、更有感染力。不可否认的是,诗歌是灵魂的产物,但填充它灵魂的确是那颗灵动剔透的心,所以它短小却不简单。儿童诗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对称的格式,我们需要的是轻轻浅浅的眉眼,需要的是平平凡凡的感动。读诗也是一种缘分,如果思想一时被阻碍,莫强求,敞开心扉也许才能豁然开朗。我们写作时,常常从点滴词语的积累开始,从模仿大段的美文妙句开始,但听完先生一言,我们才明白:孩子才是最好的诗人,他们单纯澄澈,一切从心出发,他们不经意的话语,不由自主的眼神,都是一句句奇妙的童诗。林焕彰先生的一言一行让人如沐春风。

  吟诗、作诗、诵诗……在诗意的五月,诗意的新小成了诗歌的海洋,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将把新小孩子和参会老师的诗意追寻进一步引向深入。相信,终将在那个明媚的阳光下,我们的孩子们会展现最童真、最迷人、最诗意的姿态!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