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苏州第十中学:景中诗话 育人千华

作者:朱喆 李婷 黄莉萍 发布时间:2017-06-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2017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将于9月在江苏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文化自信与文化育人”。日前,沪浙皖苏4家教育报刊总社(教育宣传中心)联合采访小组连续走访4地8所中小学校园,找寻中国教育的文化底色与时代活力。本报本期起刊发联合采访组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东方教育时报记者 朱喆 李婷

  苏州第十中学久负盛名。17-18世纪,它是康熙、乾隆南巡的御用行宫,是曹寅曾任职的苏州织造署。江南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假山池藻,古木苍翠,绿草如茵,文人雅士聚集其中。到20世纪初,除“造园”之外,中国人文情怀的另一种所在——“育人”也在此得以彰显。

  振华堂:百年英才自此出

  位于西花园草坪东端的“振华堂”无疑是一处凝历史风华、聚人文英才之地。它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老校长王季玉多方筹集资金建设的教育用房,也是师生集会、举行活动和重要典礼的地方。民国年代的礼堂格局搭配木质的长椅、古朴的吊灯和电扇,遥想1936年建校30周年典礼,长凳上坐着于右任、叶楚伧,演讲台上是蔡元培和竺可桢,他们慷慨陈情。2006年,学校百年华诞典礼在振华堂举行,曾经聆听竺可桢发言的一位老校友再次坐在台下,热泪盈眶。振华堂见证了多少岁月变迁,留存下多少学子的情义。它的坚毅也是十中治学育人坚守的见证。

  历任校长秉承师生为本的理念,为培养有情怀、有担当、有原创品性的人而不懈奋进。第八任校长柳袁照用了10年时间,收集了110年间学校里所有教师和学生的名字,按照年份、姓氏依次排列,6万余校友的名字被一一刻在闻道廊的石墙上。费孝通、李政道、陆璀、何泽慧、沈骊英、王淑贞、杨绛等大家赫然在目,他们曾在振华堂聆听校训,在草坪上奔跑欢笑,“00后”的学生们看着自己的名字和他们并排在一起,心中既有荣耀,也有骄傲,因为百年英才自此而出,人文气脉自此永续。

  瑞云峰:尽显苏派教学生动之美

  耸立于校园假山池塘中的太湖石瑞云峰为北宋花石岗遗物,位居江南园林三大名石之首,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其形同巨掌,嵌空玲珑,褶皱相迭,如云奔浪涌,极具中国园林名石皱、漏、透、瘦之美。

  瑞云峰不仅是十中校园的一张名片,其“皱、漏、透、瘦”特点被柳袁照借喻为语文课堂的品评标准。皱,追求曲折生动之美,讲究疏密、浓淡、节奏,曲径通幽又浑然天成,合乎自然之道;漏,追求留白绵延之美,不呆板、不僵化、不程式化,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透,就是追求深刻澄明之美,通过由此及彼、以彼及此的方式来点拨学生,做到以一当百,触类旁通;瘦,就是追求明晰精干之美,简洁、精当,不花哨、不做作,条理分明、思路清晰,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此,才是有风骨的课堂。

  在柳袁照看来,课堂的最高境界是“直抵人心”,让美、诗意、文化回归。如同苏州园林在有限空间营造无限天地,既立足当下土地,又能实现无限拓展。诗性的校园必有诗性的教师。如今,校园的墙上写着柳袁照的一首诗《在这园子里,遇见你》,其中一句“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是我幸福的开始”,在师生中口口相传。

  “在十中上课,我会带着学生故意去‘犯错’。”高中数学教师鹿斌已在十中任教19年。这“一语惊人”的背后渗透着十中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治学态度。鹿斌补充道,“这种基于实际学情的讲课理念是十中教师达成的共识,也是我们倡导的‘质朴无华'’真水无香‘’倾听天籁‘校园文化精神”。

  杏园:诗兴雅韵育人本色

  校园“修旧如旧”的产物中,杏园卓然独立。整个杏园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东墙上一幅红楼梦海棠诗社砖雕显得格外醒目。庭院内,牡丹争艳,于右任、沈钧儒等人的书法作品相映生辉。西边的己巳亭直通原织造署衙门,曲径通幽。南楼取名为“诗苑”,由著名诗人车前子题写,楼内是诗歌资料中心和研修中心,苏州市诗歌协会秘书处、全国中学生诗会联络处、北京曹学会红楼梦诗词研究基地等均安置于此。北楼主要为“诗歌教育情景”教室,体现情境相通的教学理念,在“书院气、书卷气、书生气”的文化氛围中,引发师生的创作灵感。

  作为江苏省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十中每年都会举行“五月诗会”“十月诗会”, 全校师生写诗、出诗刊。校学生会主席马弋洲告诉记者:“校长曾说过,我们可以不做一个诗人,但必须拥有诗人的情怀。”十中的办学理念浸润着日常学校生活、教育活动,每年春天的“30公里行走”是全体高一师生的必修课。值得一提的是,柳袁照每年都全程参与。“让师生成为有强健体魄与高贵灵魂的人,这是活动的价值。”柳袁照说。

  “学生在有历史内涵的校园中感知生命,在多元丰富的课程中锻炼能力,在点滴实践中成就自我。”柳袁照相信,文化育人是为了给人的自信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及铺上厚实的底色,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并接受其熏陶,会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骄傲和信心。伴随着十中不断拓展的国际化教育视野,这里的学子将凭借“内”“外”双翼,飞向更广阔的未来。


    【手记】

遇见,是幸福的开始

  ■浙江教育报记者 黄莉萍

  很多人知道,柳袁照所在的苏州第十中学,美丽而古老。然而15年前,柳袁照接任校长时,这所极富古典气息的学校,“是破烂的,很多东西丢失了”。

  多年后的十中,却散发着独特的传统文化气息。青砖、绿苔、白墙、灰瓦,大门上方斑驳的红匾中写的是“苏州织造署”;芭蕉、红枫、青竹以及200岁的桂花树,掩映着各式明清亭台楼阁;园中有泉,有古井,历史均逾百年……

  这些年,柳袁照做了两件事,一是修复、改造学校,二是梳理学校历史。无论是物质改造,还是精神梳理,他都坚持“修旧如旧”。

  柳袁照爱着这园子一花一石的诗意,更探索着历史的诗意、现实的诗意。“这个园子,唤醒了我的诗情。”这行诗,是被唤醒后的柳袁照出版的多部诗集中的璀璨之光,它和这个后来被称之为“最中国”的校园有关。

  饱含诗情的柳袁照能看见,紫藤架周边的银杏树、榆树、朴树几乎高耸入云,紫藤架、灌木丛、草地上只有斑驳稀疏的阳光。他更诧异地看见,不满的紫藤,竟然昂扬地窜上了朴树,一路攀登,见枝抓枝,见叶抓叶。一团团的紫藤花,在响亮的阳光下,闪烁成如花的瀑布,倾泻。“抬头仰视,头一时放不下来,仰在那儿,几乎呆住了。”柳袁照这样形容自己的惊愕。

  校长这棵大树,不能遮住师生们的阳光,要为师生攀登伸枝展叶。因而,十中把教职工大会开成了沙龙,教师们在台上发言,校长在台下倾听;因而,从杨绛的“出走”中柳袁照看到,教师的发展本质上是生命的成长。“只谈专业发展,是对教师发展的窄化、异化。”他说,“为什么语文老师不能成为作家?为什么政治老师不能成为哲学家、政治家?为什么地理老师不能成为旅行家?”在诗人校长的带领下,15年间,十中教师已先后出版50多本诗歌、散文、教育随笔、校本教材。

  就这样,诗意渐次走来。“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是我幸福的开始。”几年前柳袁照在新春的西花园里涌溢出来的这行诗句,如今已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风景。这个“你”是谁,答案在十中师生们的心中。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