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新学期,你好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厅长寄语】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新的学期到来了,新的征程也开启了,真诚地期望同学们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底,用今天的执着努力去成就明天的梦想!希望全体老师们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努力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不断用自身的育人实践去丰富教育的发展内涵。

  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期盼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我们进一步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优质、多样、温暖”的教育服务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最后,祝愿全体老师们在新的学期里工作顺利!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健康成长!

  省教育厅厅长 葛道凯

  南京理工大学:思政“第一课”,校长亲自上 

  ■本报记者 潘玉娇 

  9月3日,南京理工大学新生报到第二天,校长付梦印便给3000余名大一新生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这堂被付梦印称为“今年最重要的暑假作业”的思政课,以“秉承军工匠心,立志精诚报国”为主题,阐述了南理工特有的军工传统和匠心文化,鼓励学生们继承前辈优良传统,“下足硬功夫,练就真本领”,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付梦印说,为了上好这节100分钟的大课,他整整准备了一个暑假,从搜集材料,到选定图片、视频,再到确定PPT版式,他不断推敲、反复修改,希望改变以往学生们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让他们在进校之初就能对学校的传统、历史及办学方针等有一定了解。

  精心的准备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效果,学生们纷纷为校长 “点赞”。“付校长的讲解,让我理解了‘匠心’的真正含义,它意味着辛勤耕耘、励精图治、忠诚坚毅、精工超越。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知识,更要拥有一份对祖国的担当。”该校工商管理专业大一新生丁倩说。材料类专业新生杨子璇则表示,课上讲述的老校友们励精图治的故事让她深受感动,“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

  南大东大创新招生培养模式—— 

  “这学年,我们不选专业” 

  ■本报记者 吕玉婷 李旭 

  9月1日,河南籍大一新生刘若雨带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从郑州赶到南京大学报到。“我喜欢新闻,也热爱中文,在这里我不受某个专业或学院的限制,可以学习人文科学方向的任何课程,没准还会发现更多的兴趣点。”面对即将开启的4年大学生活,她无限憧憬。

  今年是南京大学实行跨院系“大类招生”的第一年,3260余名2017级本科新生中,绝大部分新生进校时不再按“学院”划分,而是将全部现有专业归并为11个大类和4个专业。除外语语言文学类存在培养的特殊性以外,其他学科大类均在经过一年通识培养后,再进行专业分流。

  实际上,该校自2009年实施“三三制”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以来,就开始尝试“大类招生”。过去的“大类”指的是在各个院系内缩减专业个数,将相似相通的专业合并为若干类,而今年的2.0版本则是完全打通了院系“划分”,真正第一次实现了跨院系的“学科大类招生”。

  “其实在填志愿的时候,多数人对大部分专业都不了解,并不知道哪一个专业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也没有自信将它作为未来从业的目标,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给了我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我们在一年的时间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来自山东济宁的姚思远道出了不少大一学子的心声。

  无独有偶,东南大学今年首次开设的“郭秉文试验班”同样开启了通识教育的大门,按大类招生,进行精英人才培养。这个“特殊班级”的261名“特别学生”来自12个民族、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小的17岁,最大的24岁,他们将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接受“去专业化”的通才式培养。

  记者了解到,“郭秉文试验班”打通整合了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法学院和经管学院的文科专业,开设“五理”(哲理、心理、伦理、法理和艺理)课程,每一门课程对应多个相关联学科,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多元且体系完整的素质和知识结构,实现“一理通达”。

  “郭秉文试验班”以国立东南大学首任校长的名字命名,前期采用“课堂+讲座+研讨”模式全方位引导,培养学生的知识贯通能力,后期则注重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通过导师制强化专业培养,促进学科交叉和学研融合。一学年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志向自主选择主攻专业。

  江苏省宿迁中学:新学期在民族联欢会中开启 

  ■本报见习记者 王频 

  9月1日,开学第一天,恰逢新疆人民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为了让远在他乡的新疆班学生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和家的温暖,江苏省宿迁中学精心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爱你,叮咚的驼铃,是它让丝绸之路源远流长;我爱你,嫩绿的草芽,是它覆盖了戈壁沙漠的荒凉……”朝阳的光辉铺满了美丽的校园,在开学典礼上,新疆班和内地班学生们一起朗诵着诗歌《祖国,我爱你》。嗓音虽稚嫩却饱含深情,表达了学子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彰显了水乳交融的民族情谊。

  当天中午,宿迁市政府领导一行带着节日的礼物与问候来到了新疆班学生的宿舍,与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起了家常:“你们从新疆什么地方过来的?”“这一年,你们在宿迁中学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古尔邦节有哪些活动?”学生们用流利的汉语热情地回答。晚上,大家在教室里开起了民族联欢会,动感的街舞、风情旖旎的民族舞,一股浓郁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将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今秋,全省中学生有了专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 

  ■本报见习记者 许妍 

  和老子一起探讨“道法自然”论“和谐”,与包拯一道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谈公平公正,跟钱学森一同讨论“新时期我们该如何爱国”……9月1日上午,一场以“求真·问道”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在南京市第一中学举行,600多名高一新生向“穿越”到课堂中来的“古今先贤”求学问道。

  如此别开生面的课堂源于一本特殊读物——《问道——中学生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天,由省文明办、省教育厅联合组织编创的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正式发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杨志纯出席发布会,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主持发布会。今秋,30万册中学生专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将首次走进全省3100多所中学校园。

  “这是我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举措。”杨志纯告诉记者,2016年9月,我省发布了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深受孩子喜爱和家长、教师欢迎。受此启发,我省继续组织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编创了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

  该读本的编创历时一年,主要读者对象定位为初三至高二年级的学生。全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分12个篇章,每一篇章包括“话题溯源”“对话先贤”“笃志践行”3个部分,采取“一问一答”形式,展开话题、阐释问题、引发讨论。既有名言古语,又有现代文解释,配上“小贴士”“小链接”,全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并且加入江苏文明城市创建、江苏美德少年等“江苏元素”,以及从个人、学校、社会等不同层面设计的实践活动,全方位引导学生将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心中、落实于行动。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我准备好了! 

  ■本报记者 王艳芳 

  8月27日至29日,在学生正式返校之前,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的全体班主任和青年教师们已经早早地开始了“开学第一课”——中学生涯导师培训。

  这3天里,来自北京北森生涯学院的授课教师李枢通过趣味性体验活动,带领参训教师探索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和人格;通过“社团有约”,帮助学员们了解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以及兴趣与生涯的关系。活动中,学员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重新组合小组,设计小组专属LOGO,为社团起口号并策划相应活动。在“能力探索”环节,学员们在授课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多元智能和专业、职业的匹配练习,更深一层地理解了多元智能和生涯发展的关系。

  3天的培训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前瞻性与现实性融合,参训教师们直呼“过瘾”。“这样的培训让我们的教师对中学生生涯规划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这将更有利于我们指导学生做学业特长鉴定等工作。教师们也学会了如何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家庭以及性别等因素,帮助他们作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该校副校长董裕华说。

  无锡外国语学校:“文明礼仪我先行” 

  ■本报记者 李旭 

  “我们争做文明的践行者,善为文明的传播者,把文明的种子撒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9月1日,无锡外国语学校开展了以“文明礼仪我先行”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全校2800多名师生纷纷在一份文明倡议书上签名并留下文明宣言,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共同守护文明校园,共同创建文明城市。

  今年暑假,一则学生在无锡地铁里跪地擦污渍的视频走红网络,赢得网友们“点赞”,这个懂事的孩子就是无锡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金子添。据了解,当天他和同学结伴出行,在地铁上不慎弄撒了手里拿着的饭团,于是就有了视频中的举动。在金子添看来,这件事非常普通,不值得声张。

  在“开学第一课”上,金子添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文明礼仪方面的心得,同时向全校师生发出文明倡议:文明校园,文明城市,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维护。树文明之风,践文明之行,是我们青少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希望更多同学传承中华美德,用文明浸润心灵和气质,为建设美丽无锡尽己所能。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