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对照教育方针 把脉江苏教育

作者:霍宝柱 发布时间:2017-09-1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省纪委派驻省教育厅纪检组组长 霍宝柱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经常和教育方针“对表”,是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责任。

  坚持问题导向

  江苏各项教育指标虽然在全国领先,但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公信度和获得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百姓需求和群众关心的热点入手,教育惠民措施既要上接“天线”,又要下接“地气”.不仅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地将教育事业做下去,更要突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仅要“做了”,还要“做完”,更要“做好”.只有真正倾注真情、花费心力,才能把教育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有不为虚名遮望眼的品格,多补前人缺、多铺后人路,积极回应群众期盼。既重承诺,更重践诺;既要有政绩,更要有政德,使广大群众欢迎、受益和满意。

  近期,我们对2016年全省教育行业发生的近千件违纪违法案件进行了初步统计。从数据分析来看,全省教育行业发案虽然占比不高,但绝对数量居各行业之首。我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必须引起各业务处室和部门的高度重视。要认真分析研判形势,提出标本兼治的举措,从根本上纠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深入推进全省教育行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还需要我们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功利化倾向,回归“以人为本”的宗旨。我国的教育是为了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文化和中国教育的传统从来都是重视“做人”,但这个重“人”的传统后来发生了变化,重“才”逐渐压倒重“人”.直接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所以我们要科学救国、技术救国、实业救国,教育也就转向对“才”的培养。人格养成是教育的基础,如果我们把培养真正的“人”放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上,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有可喜的新面貌。

  坚持目标定位

  我国的教育方针在本质上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规定了培养目标,明确了实现培养目标的措施。简要地说,就是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3个最基本问题。

  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党员干部,我们要根据教育方针的指引,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工作者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雄心壮志,更要有负重前行的不懈努力。

  厘清工作思路

  首先是变革。针对当前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要围绕中心,找准位置,理清思路,抓紧解决、消化现存的问题与矛盾,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采取新措施,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实现由“管事为主”向“管人为主”的转变, 从做好当前工作向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转变,从具体事务性工作向抓大事、谋全局、抓重点工作转变,努力提高教育部门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其次是统筹。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措施的协调性。正确处理好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统筹、着力把握教育内部管理和回应教育外部期待之间的关系,以及眼前格局和长远谋划之间的关系等,推进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最后是借力,追求双赢多赢。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政府的发展目标一致,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合拍,与社会捐资助学的期待适应。所以教育的发展不但要看到自身的长处和优势,更要善于发现自我的短处和不足。仅仅依靠教育部门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要通过加强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借力借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