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把握供求关系,推进江苏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作者:王成斌 发布时间:2017-09-2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成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强调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等。这一系列重要思想是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南针”和“方向盘”。

  陈宝生部长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秋季开学典礼中特别提到,学习贯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深入研究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要引导需求侧,改革供给侧。这也是江苏发展“适合的教育”的应有之意。面对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的差异、矛盾和困境,我们要重新认识、不断调整高等教育供给侧。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冒荣教授曾在一篇论文中提到,2000年,我国教育输出的较低学历劳动者(未接受高等教育者)人数为2000多万,较高学历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者)人数为220万,比例大概为20∶1。到了2015年,前者减少至1000万,后者增加至738万,比例上升到1.6∶1。考虑到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高的现状,这个比例应该更大。

  从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看,家长强烈希望子女接受更长时间、更高学历、更好学校、更多选择的教育。但从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客观需求来看,较低学历劳动者供给严重不足,并将日益匮乏。因此,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存在。

  实际上,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更早遭遇到类似的问题。据美国劳工部统计,1994年,有20%的大学生从事着不需要大学文凭的工作。现在估计已超过30%。有学者认为,这是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但看待这个问题应该有两个角度。从工具理性的逻辑看,教育要满足整个社会的劳动力需求。但从价值理性的逻辑看,人们接受更高的教育,不仅是为了就业、收入和社层流动,也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为了提升素质素养,丰富精神世界,增强发展潜力,实现自我价值,进而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当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普及化之后,人们接受更高的教育不是奢侈浪费,而是与其他消费升级一样,是一种新的追求。也就是说,较高学历者完全可能去承担较低学历者所承担的工作。也许他们能够做得更出色,他们还有继续奋斗和成长的空间,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基于这一判断,江苏高等教育会呈现出一个不规则的“橄榄型”的学历结构。为此,江苏高等教育一定要分类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适合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要对高校分类指导,突出6个“高水平”: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高校、高水平特色学科高校、高水平应用型高校、高水平技术技能型高校、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以及高水平继续教育体系。

  ——通过实施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和高水平特色学科高校,打造江苏高等教育的“高山”和“高峰”。

  ——通过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计划和独立学院转型发展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目前,有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要明确定位和目标,注重内涵和质量,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改善实训条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通过实施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技能高校。与此同时,继续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建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通过实施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现有30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重点建设一批优质示范项目,加快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国际化的一流大学。

  ——通过改革创新和规范发展,建设高水平的继续教育体系。借助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推动全社会成员泛在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