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别让焦虑成为孩子成长绊脚石

——来自首届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的启示

作者:蒋廷玉 张骏懿 发布时间:2017-11-07 来源: 《新华日报》

  11月5日,首届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在宁落下帷幕。比赛分为微教学比赛、微课题比赛两大部分,其中微课题比赛要求选手围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及学生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研究,以考察选手对教育问题的诊断、分析、研究能力和提供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合理性。作为“准教师”,教育硕士生们开出的“处方”不乏启示意义。

  教育焦虑的核心是成绩

  “教育焦虑已成为未成年学生乃至婴幼儿家长的共性问题。”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研二学生苏烨的参赛微课题《中小学家长对子女学业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获大赛二等奖。

  此项调研通过问卷星网络问卷平台,于10月8日至14日对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的中小学生家长发放问卷链接,共回收线上答卷119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参与调查的家长中,小学生家长504人,初中生家长435人,高中生家长253人。

  “成绩是大多数家长焦虑的关键,是影响家长对子女学业焦虑程度最直接的因素。”苏烨说,前期调查发现,83.6%的中学生家长要求孩子考到前15名,小学生家长的期望值更高,甚至有些家长总是要求孩子考前三名,从而陷入“完美型焦虑”。有些家长的焦虑则是由攀比引起的,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假期里还参加奥数、英语等各种辅导班,心里便发慌着忙。

  家长焦虑会给孩子带来多种不良影响:孩子放假比上学累,补习班、兴趣班几乎占用了孩子所有课余时间,孩子成了连轴转的学习机器;家长有意无意的“语言暴力”,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精神压力;家长的焦虑还会“传染”给孩子。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焦虑性格的父母易培养出焦虑性格的孩子,主要是孩子从小到大受到耳濡目染。焦虑人格的人由于情绪波动大,很可能影响其未来成就。

  “别让焦虑成为孩子成长与发展的绊脚石。”苏烨建议,家长要学会淡定,学会把注意力从关注孩子不足转移到已取得的成效上,欣赏他们付出的努力,这种正面反馈更能激发孩子内在自主学习动力。

  减负不缺政策而缺“落实”

  “课业负担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南通大学学科教学专业硕士高洁调查发现,当前初中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作业量过大、考试频繁及参加辅导培训班等。

  按省教育厅相关通知要求,初中生家庭作业量每天不超过1.5小时,而对我省某市两所初中295份问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能够在1.5小时内完成,半数以上学生需要2小时以上,其中2-3小时的占34.92%,3小时以上的占19.32%。“晚上睡得晚,第二天又要早起,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听课效率极低。”高洁说,由于作业量过大,抄作业或在课堂上偷偷写作业的现象很常见,很难达到训练巩固知识的效果。

  “初中考试频繁,随堂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调研考试等充斥着初中生的学习生活。”高洁调查发现,学生们几乎每个月都有考试,有近一半的学生每周都考试,包括家庭教师和辅导班的非正式考试,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进行排名,但学校还是会变相进行排名。

  在高洁看来,教育部门出台了不少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政策,但收效甚微,原因是这些政策出来之后,学校没能真正实施。“为学生减负,学校严格执行政策规定是关键。”高洁认为,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而不仅仅看重孩子学习成绩。

  “柔性”缓解“大班额”问题

  “大班额”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全国性难题。在扬州大学历史专业硕士生张禹看来,除了刚性措施,当下还可以通过“柔性”手段缓解“大班额”带来的问题。他的参赛微课题《大班额制下座位编排影响学生学习机制研究》在大赛中获一等奖。

  “座位编排影响视力,影响课堂参与度,也影响学生心理。”张禹建议采取三种办法缓解“大班额”带来的问题。

  一是“小组式”编排,合作学习。这种编排打破传统以身高或成绩为标准的“秧田式”座位编排,各小组以兴趣取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有力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平等受教育权。二是有序调配,促进交流。即每隔一段时间,前排与后排、左侧与右侧的同学进行轮换,这可以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增加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让全班学生之间实现交流,消除座位的“标签效应”。三是尊重学生,健康发展。经过研究发现,中学生自由选择同桌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成绩比同质同桌和异质同桌有显著进步,可见学生意愿的实现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及学习效率的提高。

本报记者 蒋廷玉 本报实习生 张骏懿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