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办高品质教育 建高品质学校

作者:周应华 发布时间:2017-11-2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扬州市教育局局长 周应华

  “适合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教育,是让教育遵循规律、回到本源、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进入“十三五”以后,国家已明确把提升教育品质作为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这标志着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已切实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

  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扬州已基本实现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扬州教育而言,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教育发展的中心聚焦到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对学生的适切度、提升教育品质上来,努力办高品质教育,建高品质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高品质教育?我的理解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引领下,教育者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的既思想高尚、文化先进、设计精良、方法科学、过程充实愉悦、质量上乘,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特点和个体需要,受到受教育者和同行、社会普遍认可、高度称赞的教育。

  如何办高品质教育?落脚点在于建设高品质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应当有自己的目标追求与办学定位。每一所学校根据自己的历史、基础、条件和生源状况,确立目标,矢志追求,持之以恒,就一样能创造自身办学的精彩,一样能获得学生、家长、社会、同行的广泛赞誉,一样能成为人民心中的高品质学校。

  建设高品质学校,目标是提升办学质量。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每一个学生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特殊教育而言,就是要充分释放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共享生命的快乐,学会生存与发展的本领。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就是要让孩子在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中健康快乐成长。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就是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做好启蒙教育,浸染生命底色。对于初中教育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对高中教育而言,就是要让学生拥有家国情怀,拥有理想和抱负并付诸行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把握和调节自己学习与身体心理的意识与能力。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就是要培养具有向善向上的做人品格、精诚敬业的职业精神,且技艺精湛一流,既能奉献社会、幸福他人又能幸福自己,深受业界和社会欢迎的“大国工匠”。

  建设高品质学校,核心是建设优秀团队。没有明师、大师、贤师,没有一大批优秀干部和优秀教师,何来高品质学校?建设优秀的学校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重在校长身先士卒、以身示范;重在精神和文化引领,一所学校在办学中形成的精神文化,是这个学校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重在价值和机制导向,学校担当负责、团结干事的良性运行机制和氛围的形成,学校公平、正义的价值体系的建立,都是激励干部和教师成长发展、干事创业的正能量;重在对干部和教师的精心培养以及为他们搭建发展平台。

  建设高品质学校,关键是写好“立德树人”这篇大文章。办学校,首先要靠精神育人。立学先立德,成才先成人。德育是学校教育之魂,建设高品质的学校,必须要把实施高品质的德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高品质的德育,首先要靠师德高尚的校长和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其次,应当建立起在先进的德育思想和德育理念引领下的校本化德育课程体系。同时,需要创新德育载体,丰富学生的德育实践和德育体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感知和成长。最后,需要加快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德育队伍,在研究与实践的循环递进中,不断提升学校的德育品质。

  建设高品质学校,重点是落实深度学习和教研。一所高品质学校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是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典范。建设高品质学校,就应当把全员深度学习作为常态化的必修课,抓紧抓实。课程实施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标尺,而提高学校课程实施水平的关键在于深度教研。这既要靠制度和机制的保障,更要靠全体教师的自主和自觉。只有长年累月的深研细究,才能真正研出好思路、好方法,才能真正领悟出教和学的奥秘。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